斯托科夫斯基的传奇

2023-07-04 07:57:00

来源:北京日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美国音乐影片《乐府春秋》中,有位指挥家徒手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片段,姿势生硬、十指紧绷、动作夸张,然而,从他那双魔手所迸发出来的音乐魅力非凡,十分迷人。他就是20世纪指挥大师斯托科夫斯基。

斯托科夫斯基的家庭是从波兰卢布林迁至英国伦敦的,他生于1882年,父亲是波兰人,母亲是爱尔兰人。斯托科夫斯基从小就喜欢音乐,先学小提琴,后学钢琴,不过,他最喜爱的还是管风琴,13岁就进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随斯坦福德学习管风琴,其后又赴巴黎、慕尼黑深造。在此期间,他还取得牛津大学女皇学院音乐学士学位。1905年,斯托科夫斯基漂洋过海到了美国,在纽约巴塞洛穋教堂任管风琴师兼唱诗班指挥。他在那儿演奏巴赫作品还有点小名气。1908年,他返回英国,拜指挥家亨利·伍德为师,次年再赴美国,担任重建的辛辛那提交响乐团指挥,从此展开光辉灿烂的指挥生涯。初出茅庐的斯托科夫斯基一方面利用舞台实践来充实自己,另一方面利用演出新作来宣传自己,他有本事吸引一些从不听古典音乐的人到音乐会来,更有魄力控制整个乐队,乐手对他服服帖帖,他的名声很快就传开了,并被费城乐团高薪挖走。

在斯托科夫斯基65年的指挥生涯中,共指挥演出了7000多场次,其中2000多首作品是首演,现场听众超过1000万人次,录制了大量的优质唱片,曲目广泛,包罗万象。他敢于打破传统的束缚,热心于各种革新试验,热衷于引介新作品,积极培养新生力量,贡献良多。斯托科夫斯基喜欢对作品进行加工润色,甚至动手切割,这既使他出名,又使他得到不尊重原著的坏名声,后世对他有褒有贬。如在1940年的卡通片《幻想曲》中,斯托科夫斯基改编巴赫、贝多芬、穆索尔斯基、舒伯特、柴科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杜卡等的音乐名作,至今仍被行家视为管弦乐改编曲中的杰作;原来严肃的巴赫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曲,经他改编为管弦乐曲,声势更宏伟,音响更富立体感,而且全然是巴赫风格的,堪称一绝。

作为管风琴演奏家,斯托科夫斯基把管风琴的音响带给了乐队,非常讲究低音乐器的重要性,使得乐队音响更为丰满、浑厚且富于美感,这就是所谓的“斯托科夫斯基之声”。

斯托科夫斯基一生录音无数,影碟却不多见,这与他的名声不相符。彩色的历史性影碟《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就显得极为珍贵。这是斯托科夫斯基晚年指挥演出的现场实况录像,1969年9月8日在伦敦克罗伊登区费尔菲尔德大厅,87岁的斯托科夫斯基指挥伦敦爱乐乐团演出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舒伯特第八交响曲。这位音乐老人显得有点老态龙钟了,动作不那么灵便,不过,他指挥起来精神抖擞,神采奕奕,虽因年迈之故,速度偏慢,力度不强,音乐却带有一种内在的动感而又富于律动,自始至终保持着精致优雅的特色。

1972年6月14日在伦敦皇家节日大厅,斯托科夫斯基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演出时已90岁了,这是大师告别舞台前的最后一次录像。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颤抖的双手指挥下,乐队迸发出的音乐仍然是那么色彩绚丽、浑厚豪迈。神情自若的瓦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前奏曲,精雕细琢的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完全体现出大师的指挥魅力。

1977年9月13日,斯托科夫斯基因心脏病发逝于英国汉普郡尼瑟瓦洛普,终年95岁。如今,他对于巴赫作品的改编版本还时常响彻世界各地的音乐厅,然而,再也不会有斯托科夫斯基这样的指挥家了吧。看他的演出视频,很有些指点江山的气势,不用指挥棒,不用读谱,似乎这乐章本就是属于他的,用任何方式诠释,都无可厚非。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