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速读:迎得新春又咬春 处处人家听唱春

2023-01-31 09:38:24

来源:解放日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揭开春天的序章,指引农事的生产安排。虽然古老的立春民俗于时过境迁中湮没,但介于文献方志与土风歌谣之间的“竹枝词”,仍可带领人们一窥立春仪俗的斑斓多姿。

竹枝词,又称“竹枝子”“竹枝曲”,初源于古代巴蜀间的民歌。长庆二年春,夔州刺史刘禹锡来到四川建平(今巫山),听到民间联歌《竹枝》,遂仿效屈原作“九歌”创作《竹枝》九篇。在引中,他写道:“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一般认为,此为文人士大夫参与竹枝创作之肇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竹枝词“志土风而详习尚”,多描写民间风习或物产风貌之类,“琐细诙谐皆可人,大抵以风趣为主”,兼有史地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重价值。

古时立春日,州府官员会携芒神与春牛泥像巡游,并于田垅挥鞭促春牛以示劝耕。仪式结束后击碎春牛泥像,众人分抢散落的泥块以达接春迎祥之愿。对于这种争抢,清人李振声有竹枝词唱道:“一样朱衣纱帽妆,倒骑牛背意堂堂。笑他抢地还应惯,赢得头颅号砑光。”

春书,是于立春日书写吉语的帖子。有的春书只写“宜春”二字,故又被称为“宜春帖”。清人李光庭竹枝词云:“欲写宜春帖,东风入砚坳。选言谁独雅,吉语不嫌缫。”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农时不等人。“春官”是“说春人”的俗称,多由中老年男性担任。立春前数日,春官手执小锣、竹板,一边敲击,一边口颂赞春词,挨户送春牛图或财神爷以乞春钱,意为“送春”上门。

《成都年景竹枝词》对此俗有描述:“吃儿得意做官时,袍带乌纱手内持。说过千门恒炫耀,春官常挂嘴唇皮。”清人朱士彦的《安宜冬日竹枝词》又记载:“剪彩句芒结束新,官符唤取踏歌人。春锣春鼓喧喧闹,处处人家听唱春。”

为庆祝春日的到来,立春期间各地还举行与演乐相关的抬阁、社戏活动,亦称“抬春色”。清人宁赞承的《河阴竹枝词》云:“妆扮儿童上彩竿,迎春锣鼓要人看。土牛才用花鞭上,风雪翻添一夜寒。”

立春特有的食俗,在竹枝中亦不乏记录。如“炸春卷”,清人金孟远在《吴门新竹枝》中咏唱:“粗包细切玉盘陈,茗话兰闺盛主宾。每到立春添细点,油煎春卷喜尝新”。

将鸡蛋摊成薄皮切成丝,以春韭拌而食之,形象地将之称为“春柳”。《丙寅天津竹枝词》云:“日历官场改用新,东郊不复祀芒神。一盘春柳晨餐荐,始识今朝正立春。”

立春日,还要食青萝卜或紫萝卜、白菜丝等,谓之“咬春”。清人蒋诗的《沽河杂咏》云:“迎得新春又咬春,紫花菘复及时新。年年岁岁春先到,春酒安排要请人。”

竹枝词中探立春。古老的立春节俗,饱含华夏传统农耕社会的生活智慧与生存哲学。其具有的祈福、禳灾、劝耕、惜时、倡志、睦邻等诸多功能于历史时空中循环往复,持续调剂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者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非遗理论与应用创新基地研究员、民俗学博士)

关键词: 循环往复 年年岁岁 创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