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那个小孩》剧照 药师视觉·塔苏 摄
如今中国亲子剧市场呈现出很强的发展势头,最明显的表现就在于投入、制作体量等方面的增加,与此同时,大家对于亲子剧儿童剧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很多观众指出,目前亲子剧市场呈现出低龄化的特点,孩子看得津津有味,但陪他们前来剧场的家长却觉得幼稚无趣,大人们走进剧场似乎只是为了陪伴孩子。而现在,制作亲子剧不再只是为了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而是希望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不同角度的思考。花样百出的技术是否真的能带来更加多元化的表达和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花了大价格请了国际知名的艺术家联合创排是否真的能提高亲子剧的演出质量?技术如何与内容最大程度地融合并使之更好地为内容服务,而不是本末倒置使内容成为技术的附庸?适逢北京中间剧场近日推出一部全新的多媒体创意剧——《那个小孩》,或许我们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那个小孩》是一部前后双屏多媒体、偶、面具和真人表演融合的创意剧目,运用投影幕、偶这些元素在舞台创作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双投影幕产生的裸眼3D效果的应用也非国内首创,但这个剧精致巧妙地把这些元素融合得如此契合,让观众直叫惊喜!
《那个小孩》改编自郭婧的无字绘本《独生小孩》,原著绘本将小孩的故事拓印在黑白灰的二维世界里,一百多页的无字绘本,全本都是由铅笔绘制而成,这些简单的色调却可以赋予读者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经过改编的《那个小孩》通过多媒体的现代化手段增加绘本语汇,在高度尊重原著绘本的同时,自由地实现了多元化的表达。它调动起观众的视听感觉,通过人与偶的互动表演,灯光与舞美的完美配合和“双投影幕”的技术应用实现裸眼3D效果,将“纸上”的故事变成了“剧场”里的演出,营造出了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三维空间。
演出一开始,舞台上的叙述者们以有趣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了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一个雪花球里的故事,音乐逐渐响起,传统舞美制作的一个舞台上简单家庭的场景出现在了观众的视野里。通过偶的生动表演,孩子一个人在家十分无聊、自己想办法打发时间的各种趣事,真实还原了“80后”独生子女几乎都经历过的场景,这些场景让观众席的爸爸妈妈们都会心一笑。
老式收音机里的音乐让小孩想起了姥姥,继而产生了去找姥姥的想法,于是小孩留下一张给妈妈的字条出门了。在她推开门的一瞬间,舞台上的道具门和后投影幕上的门完全重合在一起,以此实现转动家门前后视角从屋内到屋外的真实切换,观众从传统舞台实景中,被带入到多媒体呈现的街景中,一段充满奇遇和冒险的旅程随着前屏透明投影幕的下降,正式展开了。场景来到城市的街头,后面屏幕是街一侧的房屋、座椅等街景,前面屏幕则是漫天的大雪和雪堆、路牌等景象,小孩在前后不同景象叠加的投影幕之间行走,她行走的节奏和双屏幕上的景象移动速度以及音乐的节奏都保持高度一致,让置身其中的小孩仿佛真的穿梭在车水马龙、漫天飞雪的城市街道中。多媒体的应用在这里使场景变得逼真,延伸了舞台的表演空间,克服了镜框舞台带来的局限。比如小孩踩雪堆和清洁工人扫雪的场景,两个人之间交换位置反复做着“相反的工作”,让我们不仅看到了小孩的调皮和孩子世界简单的快乐,也构成了舞台上有趣的喜剧效果——多媒体呈现出来的雪堆和真人演员扮演的清洁工扫雪动作以及木偶扮演的小孩踩雪的动作,配合得相得益彰、趣味十足。
多媒体的应用还可以展现小孩的视角,这同样是对镜框式舞台局限性的突破,这种手法一般只会在影视剧中使用。比如在“森林”这一场景中,小孩一个人在空无一人的森林中十分恐惧。她环顾四周,此时两个投影幕通过前后景别的不同,将小孩眼里看到的景象外化给我们,她在旋转的时候两个屏幕上的景象也跟着旋转,仿佛这两个屏幕就是孩子的眼睛。
多媒体的应用还可以起到营造各种梦幻空间、达到完整叙事的作用。从湖面的石头上跳入水中,投影幕上呈现出来的便是水底的景象;迷路在水底,小孩被往上托,随后投影幕上呈现的就是水面的场景——这样连贯的场景衔接完整了故事的叙事。无论是云海、云床,还是大鲸鱼的肚子、三维星空世界,传统舞台上天入海只可意会的表达,全部生动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更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场麋鹿送小孩回家的场景——通过多媒体的参与,将裸眼3D的效果运用到了极致:小孩骑着麋鹿在云层和群星中穿行,从城市的上空俯冲到城市,从夜晚川流不息的城市穿梭而过,绕过高楼大厦,最终找到了姥姥家的门。在这段视觉效果极佳的片段中,用的是与小孩、麋鹿等比例缩小的模型,由演员操纵、配合多媒体进行表演的。最后,前投影幕上街边的路灯逐渐清晰,画面切换回实景,真人扮演的麋鹿再次驮负着小孩一跃而上,来到姥姥家的门前。奇幻之旅告一段落,我们也跟着小孩的脚步,从这场曼妙的旅程回到家中,一场“大雪”从舞台上降下,灯光扫向观众席,看着这些人物在家门口的剪影。随着观众席灯光亮起,我们如梦初醒,似乎也刚刚完成了一场旅行,回到这里——正是通过多媒体多维度的应用,我们才完全浸入了这个真实而又梦幻的世界中。孩子们无疑是开心的,因为这个过程太过有趣和梦幻;我们这些大人无疑是感动的,甚至觉得震撼。我们看着小孩的旅程也会观照自身——我们何尝不是从那个小孩成长到今天的?可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同小孩一样的勇气和上天赐予我们与生俱来的想象力?我们都曾是、也都将是那个独一无二的小孩,我们应该始终保有对美好的事物追求,保持那份初心和勇敢。
舞台剧借力先进的科技手段而发展,是必然趋势,也是中间剧场发起科技艺术节的初衷之一。亲子剧面向的观众也不应该只有孩子们,因为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家长陪伴他们走进剧场的,因此它反而是更需要顾及各年龄段观众观剧体验的剧目类型,我们卖出去的三张票里不能只有一张票是老百姓觉得值得买的。大家对于亲子剧的重视度不断加强,当然是件好事,制作水平的提升、成本投入的增加、国外技术的引进都没有问题,但五色让人目盲。我们不应该让投入成本的增加只换来更大的噱头,更不应该“内容不够技术来凑”,造成技术和内容分裂,观众离开剧场后只能感慨我国舞台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而对内容没有深刻的印象——这是秀(show)应该有的效果,绝不是亲子剧应该发展的方向。亲子剧反而是更应该重视内容的剧目类型,因为它主要辐射的群体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们,我们需要有优质的内容去哺育他们。
据了解,这部剧,中间剧场联合了西班牙非常擅长做舞台多媒体的VOLA工作室一起创作,历时三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搬上舞台,值得尊敬。希望有更多像《那个小孩》一样的亲子剧,让每一位进入剧场的观众都可以怀揣着不同角度的感动离开,这才是老百姓需要的艺术,恐怕也是亲子剧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