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戎装的戚继光驭马前行,马蹄所到之处腾起云烟;姿容清丽的蔡文姬轻抚古琴,眼神中充满忧思……“丹青风骨 思接千载——任梦龙绘画艺术展”正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一幅幅工笔重彩人物画风格严谨工丽,人物形象生动,线描流畅飘逸,设色浓重典雅,展现了一位老画家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注和担当。“画工笔画是件不讨巧的事,学无止境,老有所为,我将继续努力为继承和弘扬工笔绘画艺术尽微薄之力。”80岁的画家任梦龙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将始终怀着崇敬的心情创作中国历史上那些感人至深的形象,画出人们喜闻乐见的中国故事。
■ 少承家学“父亲是我艺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
任梦龙少承家学,从父画家任率英研习中国画。任率英(1911—1989)是我国20世纪年画、连环画创作的代表性画家,2011年,在任率英先生诞辰百年之际,中国美术馆曾举办“百年回眸”任率英绘画艺术展,时隔11年,父子两代在中国最高艺术殿堂举办画展,成就了一段佳话。“两代人的展览体现的是中国工笔画的传承,父亲的工笔画在我这代继承下来了。”任梦龙说,他的两个儿子也都学习工笔画,只是不像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在这方面。
(资料图)
“父亲是我艺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任梦龙回忆,自己在六七岁时看到父亲作画,就被他笔下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中的人物所吸引。任率英一生勤奋治艺,笔耕不辍,其作品大都取材于中国历史故事、古典文学、民间传说等题材,留下了《嫦娥奔月》《穆桂英》《桃花扇》等广为人知的佳作。从中学时期,任梦龙参加了学校美术组,学习了一些美术知识及素描的基本画法。“父亲常找些画稿,让我进行线描的练习。同时他也教我笔墨如何运行,线条才能流畅自如。”北总布胡同32号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旧址,任梦龙在此曾见证父亲与刘继卣、王叔晖等先生在小院南楼办公室画画的场景,“他们的办公桌不大,沿着窗户排列,每人一桌一椅,全都沉浸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
■ 追忆师长 王叔晖、沈从文指点《蔡文姬》创作
1960年,任梦龙即将在北京工艺美术学校留校任教,为进一步提高他的教学和创作水平,父亲带着他来到著名工笔重彩人物女画家王叔晖家中正式拜师。王叔晖笔下的人物情浓意抒,优雅恬静,境韵悠长。“王叔晖先生对学生的指导毫无保留,具体细节都指点得特别仔细、到位。”任梦龙说道。
此次展览展出的《蔡文姬》,创作于1962年初,任梦龙当时只有不到20岁。“王叔晖先生对此很支持,给了我许多鼓励。她让我去首都剧场观看北京人艺正上演的话剧《蔡文姬》,体会舞台上蔡文姬的艺术形象,了解人物命运的脉络,并嘱咐我仔细读一读《胡笳十八拍》。先生提醒我要注意蔡文姬抚琴时的指法,亲自动笔为我画焦尾琴的七星、十三徽,我至今还保留着她为我示范的小纸片。”
任梦龙也曾拿着自己的两幅画,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家中,请教有关古代服饰及图案方面的问题。“沈先生十分文雅但很健谈,没有一点名人的架子,看了我画的蔡文姬,他强调历史题材的画要进行考证,其中的陈设器物要符合年代的特征,并详细给我讲解青铜器博山炉的造型特点及屏风上汉代的装饰图案,还建议我到历博、故宫收集与作品相关的器物造型及纹样,嘱咐我画历史画不能闭门造车,谆谆教诲使我受益终生。”
■ 继承创新 想画好中国工笔重彩画浮躁不得
本次展览展出作品70余幅,分为“经典画作”“精品插图”“重要文献”三个单元,以任梦龙五十多年来的艺术探索为线索,全面展示了他在工笔重彩画研究与教学,以及年画、连环画、招贴画创作等领域的丰硕成果。
任梦龙曾连续多年到故宫临摹古画,每次都是自带干粮,“每天第一个进馆的是我,最后一个离开的也是我。”面对陈列在展柜里的历代名画,他一手托着画夹,一手持笔临摹,先后临摹了宋人《搜山图》及名画《韩熙载夜宴图》等。“现在年纪大了,腰和腿不好,作画慢多了,有时候需要歇一会儿,但我仍然在创作。”
“工笔重彩画费工费力,但是它可以使你静下心来,使你逐步养成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任梦龙说,中国工笔重彩画优秀的传统不能丢,现在有的画家过于浮躁,未能深入其中,“中国画的创作者,自身需要修身养性,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养分,然后再努力作出创新。”展览将持续至23日。 记者 王广燕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