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书房,地处柴米油盐、功名利禄之外,远离喧嚣,以诗意宁静之质,拥有“灵魂栖息所”的美称,盛得天地,安得人心,收藏着中国人骨子里几千年的风雅。哪怕这书房只有尺寸之地,亦是闪耀着点点星光、奔赴永恒的精神家园。
笔墨纸砚印,琴棋书画茶,桌椅屏风为用,玉石瓷器清供,从天子的书房,到文人君子的轩斋堂室,正在故宫博物院展出的“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以百余件文物触摸中国书房的文化内核,邀约耽于书、隐于书房的人们追源溯流,亦眺望前路。
展览起笔开阔,放眼天地之间揭开书房意象之旅的序幕,天上“壁星”与地上“鲁壁”在这里交相辉映。过午门,自西北侧拾级而上,登西雁翅楼进入展厅,第一眼望见的就是乾隆皇帝藏书最精的书房——五经萃室。站在这里,背靠的便是天上的图书库“壁星”和已经成为古代文化典籍代称的“鲁壁”。天与地,古与今,观者立于其间便相连相通。
五经萃室作为书房,位于乾清宫东侧的昭仁殿。这一小殿地方不大,个中故事却多。清代,昭仁殿是皇帝读书的地方,也是皇家善本特藏书室。乾隆皇帝在这里一手操办了“天禄琳琅”,使其成为清宫收藏古籍善本最盛的书房。经营三十余载,编成《天禄琳琅书目前编》十卷,记载了429部宋、金、元、明版藏书的刊印、流传、收藏、鉴别等情况。之后,又近十年,乾隆皇帝因收藏聚齐了宋代岳珂校刻的《易》《书》《诗》《礼记》《春秋》五经,欣喜之余命人在昭仁殿后西小间特辟专室贮藏,赐名“五经萃室”。他不仅亲题匾额,而且撰文《五经萃室记》,阐明五经为何重要、岳珂校刻版本为何珍贵及其聚散曲折。
踏入展厅,乾隆皇帝楷书“五经萃室”匾、紫檀木嵌楠木髹漆《五经萃室记》炕屏和专门用于盛放岳氏刻经的楠木六屉炕桌自上而下,铺天盖地涌入眼帘,信息量大到有些猝不及防。特别是全文675字的《五经萃室记》,字字髹金,镂刻于高近两米的6扇金丝楠木上,整个围屏伸展开来宽两米多,一派皇家气象,很难想象这书房仅有四五平方米大小。但就是如此,乾隆皇帝在《五经萃室记》中称之为“得宜”,因为这“合于天理人心之正”,并期望“一切政务亦能如是”。
但现实总是不能尽如人意,即便贵为帝王。嘉庆二年秋,乾清宫失火,殃及昭仁殿,岳氏所刻五经连同《五经萃室记》围屏全部焚为灰烬。“退休”宫中的乾隆皇帝当时虽是盛怒,但亦无可奈何。如今,展厅里所见五经萃室物件儿,均为嘉庆火灾后按原样复制而来。
清代,大量书籍汇聚宫廷,宫中书房众多。在展览中,除了以文物展品为观众呈现五经萃室外,还以光影技术在东雁翅楼展厅入口处还原了一处特殊的书房“香雪”。风吹过,白雪纷飞,隔着窗棂望去,梅竹石映在黄瓦红墙上,“雪里香梅,先报春来早”,煞是好看有意趣。乾隆皇帝热衷传统文化,一辈子在宫内外参与设计建造的书房据称几近百座。“香雪”作为其归政颐养天年后的神秘私人空间式书房,也是他亲自参与建造。乾隆皇帝喜爱并欣赏松竹梅之质,其以“三友轩”命名的书房就多达三处,分别位于建福宫、长春园和乾隆花园。
从五经萃室到“香雪”,再到“三友轩”,如果说天子的读书、立言、藏书之地是中国书房意象的精华,那么五经作为古代儒家主要经典即是人思想的精华,在香雪海神游太虚,以松竹梅自喻、自励,则藏着古人关照天地以修身养性的崇高理想——齐家治国平天下。
展览中不乏书房之形,但呈现更多的是书房之意,那是书房里结出的累累硕果。其中有乾隆皇帝的楷书《大宝箴》,以箴言自勉,在大宝之位当自律无私,励精图治;有名臣文天祥的行书《上宏斋贴卷》,满纸“忠正之气,凛然见于言辞之间”;有书画家文徵明84岁时的行书《陋室铭轴》,健劲笔意里藏着君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高洁清雅;有书画家米芾之子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卷》,氤氲墨色中,可一观天地之间江南烟云变幻奇景;还有那位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借古以开今”的苦瓜和尚(石涛)所绘《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重峦之间,溪桥屋舍,雄浑壮阔……
夕阳西下,万家灯火时,关了屏幕,放下手机,与身边人一起走进书房,俯仰天地“卧游”山川也好,谈天说地品茗也好,栖息于心,岂不美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