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关注:悲莫悲兮生别离

2022-09-13 07:29:35

来源:北京日报


【资料图】

合唱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宗教仪式。圣经中有一百多首诗篇,仪式总不能永远听牧师一个人唠叨,前后就穿插了诗篇歌咏环节。先是一个声部,旋律单调重复,不甚好听,后来发现多声部富于变化,好听,合唱就发展起来,有了四个声部。巴赫的曲子亦与诗篇合唱有关,曲调分高低,对位严谨,听起来像数学公式,却也不乏抒情优美之作。19世纪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写的歌剧《蝴蝶夫人》里有一首合唱曲,名为《哼鸣合唱》,闻名遐迩,它已脱离了宗教色彩,表达的是情人离落的世俗情感。

三幕《蝴蝶夫人》是一部伟大的抒情悲剧,以美国作家约翰·朗的短篇小说《蝴蝶夫人》为蓝本。故事发生在1900年前后的日本长崎。美国海军上尉平克顿娶了一位日本新娘巧巧桑(蝴蝶),可平克顿只是逢场作戏而已。婚后不久,平克顿应召归国。三年后他携美国妻子再次来到日本。平克顿得知巧巧桑给他生了个儿子,遂决定认养他。忠于平克顿的巧巧桑悲痛欲绝,自尽身亡。著名的《哼鸣合唱》出现于第2幕和第3幕之间:天色渐渐黑了,巧巧桑误以为平克顿已回到长崎来接她,于是在面朝大海的那扇纸门上用手指捅了三个窟窿,与侍女铃木和孩子一起静静地向外张望,等待着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月亮照进来,把三个伫立的人影映在纸门上。不远处的大海传来阵阵涛声。

这时舞台外传来一段轻柔的女声哼鸣合唱,它充满了深深的期望,像是祈祷,又带有一种忧伤。整部剧作具有室内抒情风格,它不追求复杂的剧情和外在的舞台效果,而是全力刻画女主人公巧巧桑的心理活动,这首《哼鸣合唱》便是巧巧桑内心渴望重拾爱情,翘首期盼的生动写照。它内涵隽永,情感真挚淳朴,给人无限遐想,即便脱离剧情去听,亦能让人浮想联翩,思绪飞腾,怡情悦性。

合唱之前,巧巧桑曾唱了一首咏叹调:《晴朗的一天》,它是歌剧中最受欢迎的歌曲之一,运用较长的宣叙性的抒情曲调,把蝴蝶夫人坚信平克顿会归来与她幸福重逢的心情,描写得细腻贴切。大意是:“美好的一天,你我将会相见,一缕青烟,自大海的边际升起,之后船只出现在海面,白色的船驶入港湾。你看见了吗?他回来了!……我伫立在山丘翘首以盼,漫长的守候我也无悔无怨。”歌词与合唱旋律形成互文,让我们感受到情感在合唱中的延续、升华以及淡淡忧伤中更加浓烈的期盼。

《楚辞》里有这样一句话: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可谓道尽了人间生离死别和情人爱慕的况味。后来朝代诗文中的伤离别和爱情的文字也不外乎由此化出而已,未出其窠臼。而今交通、通信手段发达,与谁离别了都不会是很长久的事,自然体会不到“生别离”的滋味;古时则不然,交通不便,遇上贬官、流放或谪降,与家人、情人及朋友一别就是经年,一辈子再也见不到了也是极为可能的,杜甫所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之最大的“悲”诚然莫过于“别离”了。别离后的苦闷、孤寂、焦虑、寂寥和悲伤是现代人无法理解的。19世纪初的长崎想来也是如此。于是别绪愔愔的女主对所爱之人倾注了无限美好想象,长达5分钟的无词合唱飘绵不绝,起伏回旋,怅然酸楚,寄托了巧巧桑对离别了三年爱情的别梦遐思,伤心自怜。正如杜甫在想象中也美化了他地处异地的妻子,月色下,她的姿容似乎增添了些许朦胧美:“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巧巧桑借助《晴朗的一天》用“话”直接表达爱情;借助悠远的《哼鸣合唱》用“心”表达思念。然而她尚觉不够,还要用“眼”看清爱人,于是在纸门上捅了三个洞,这又让我们想起《诗经》中的话:“瞻望勿及,伫立以泣。”望眼欲穿,直到泪干,无怪乎《彦周诗话》论此二句说:“真可以泣鬼神矣!”今天我听这首合唱更愿抛开剧情,沉浸于眼前一片蓝色海洋,晚风吹下一缕霞,斜阳外,影空朦胧月笼沙的意境。

关键词: 蝴蝶夫人 悲莫悲兮生别离 清辉玉臂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