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在瑞典的北欧历史博物馆里,一组展柜陈列着北欧几百年来餐桌上的变化。1500年至1650年,木盘、锡壶等木质与金属餐具是主角;1650年至1750年,大量木质、金属餐具间,点缀着一只优雅的青花瓷盘和两个青花调料瓶;再往后,琳琅满目的瓷盘、瓷碗等瓷器跻身餐桌,成为主角,银器、锡器成了陪衬。
工艺精湛、纹饰精美的中国外销瓷,就这样改变了世界的餐桌。如今,这些曾经被欧洲皇室贵族狂热追崇的时髦瓷器,被收藏家关海森请进展厅,亮相今年(第10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的一场公益展——“和平·太平”千件文物艺术品系列展。
大概从唐代起,中国人发明的瓷器通过陆运、海运,从古老的丝绸之路销往世界各地,特别在明清时期,大量瓷器被运往世界各地,中国瓷器也被称为最早的全球性商品之一,“行于九域,施及外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瓷器成为各国皇室贵族们象征身份、地位的奢侈品和收藏品。
这些瓷器以青花、五彩、粉彩、金彩等各种装饰工艺,或描绘喜鹊登梅、莲池鸳鸯、五福捧寿等吉祥图案,或讲述西厢记、三顾茅庐、二十四孝等中国传统故事,直接将东方古国的风土人情、视觉审美输送到世界各地,人们通过瓷器了解与感知东方神韵。就连哲学家格芮姆也感叹:“有一个时期,每家的桌面上,都陈列着中国物品,我们许多器具的样式,都是以中国趣味为标准,没有了这些东西来装饰,就感觉社会地位降低了。”
外销瓷中有不少有趣的定制瓷,比如马克杯、剃须盘、烛台、调料瓶等。有些器形直接照搬了欧洲银器,也有的将中国瓷器重新改造:青花瓷盘装上了银质提梁,功能从盛菜的容器变成提篮;瓷质的笔筒成了冰酒器,瓷质鱼缸变成了花盆;以2只花觚与3只将军盖瓶为一组,被收藏家称为“欧式五供”,被摆放在金碧辉煌的大厅壁炉上。
17世纪末18世纪初,中国的瓷质餐具开始在欧洲盛行,是当时富裕家庭餐桌上必备的装饰品。展览中有一只1745年的餐盘,盘上装饰着一位英国高级官员的纹章,还描绘了一场国际贸易航程。盘子右侧绘制了中国广州附近的黄埔口岸,左侧将英国的普利茅斯海峡定格。这两处也是这件精美瓷盘当年海上环游的途经港口。
随着中国瓷器的风靡,各国也开始学习与仿制中国瓷器。清光绪时期江西巡抚柯逢时在《开办江西瓷器公司折》中写道:“始由朝鲜学制,渐达于东西各洋,诧为瑰宝,经营仿造,乃克有成。较之华瓷,终有未逮。”中国发明的瓷器改变了人类的饮食文化,对世界人民做出了特殊贡献。
即便是欧洲自己生产的瓷器,有些依旧仿效了中国瓷器的纹饰,流传最广的是类似于青花颜色的蓝柳图案。精明的商家为了促销,专门请作家将中国古代戏剧《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爱情故事,与英国本土《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剧情杂糅一处,改编成凄美的爱情故事,给来自中国或后来欧洲仿制的带有柳树图案的青花瓷赋予文化内涵,在欧洲再度掀起抢购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