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资讯:元代最高学府规矩多

2022-09-01 06:32:17

来源:北京日报

元代诗人李存在《赠陈九成游国学》一诗中写道:“诸王驸马皆敬惮,帐下公卿列先后。即今规矩犹当时,肥羊大饼午不饥。愿君努力积分数,他日锦衣当昼归。”这里描绘的就是当时人们对国子监(学)的深切向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恰逢开学季,来看看元时国家的最高学府。

三帝接力扩建国子监

元定都大都(北京)后,朝廷十分注重教育事业发展,“京师翼翼,教学为先”,在大都创设学校,培育人才,教化百姓。北京地区的国子监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元代实行的是国子监和国子学合一的体制,国子监(学)是国家最高学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京师孔子庙成。御史中丞何玮建议:“唐、虞、三代,国都、闾巷莫不有学,今孔庙既成,宜建国学于其侧。”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开始扩建国子监(学),但是进展缓慢。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御史台臣言:“成宗朝建国子监学,迄今未成,皇太子请毕其功。”得到了武宗的批准,时为皇太子的爱育黎拔力八达负总责,朝廷任命工部郎中贾训亲自负责这项工程。第二年,扩建工程完成。扩建后的国子监(学)颇有规模,曾任元国子监丞吴澄在《贾侯修庙学颂》中记载:

乃营国学于庙之西,中之堂为监,前以公聚,后以燕处。旁有东西夹,夹之东西各一堂,以居博士;东堂之东,西堂之西,有室;东室之东,西室之西,有库;库之前,有六馆,东西向,以居弟子员。一馆七室,助教居中以莅之。馆南而东而西为两塾,以属于门屋,四周通百间,逾年而成。不独圣师之宫巍然为天下之极,而首善之学亦伟然耸天下之望。远迩来观,靡不惊骇叹羡其高壮宏敞。

从这段记载看,国子监(学)建筑规模宏大,整个大院由四面建筑组合而成。南边为大门,大门两旁有塾百余间,是学生的住宿之所。进得大门是一大块平地。平地两边为六馆,东西各三馆,每馆七室,这是教学之地。平地北面由五个建筑物组成:正中为国子监官署之所,两旁各有一个博士厅,博士厅旁又各有一库。曾任元翰林编修的宋褧有一首描写博士东厅的诗:“北窗桂影对晴空,帘幂虚明爽气通。绿树正宜留永日,黄埃莫遣涨飘风。”

校舍完工之后,元仁宗时代又开始建设崇文阁,从延祐四年(1317年)夏开始,经过两年多的施工,终于在延祐六年冬建成。

考试实行积分制

元国子监(学)十分注重礼仪和制度教育。国子监生是国子监(学)中具有正式资格的生员。这类学生要么是靠着父辈或家世的显赫直接获得这一资格,要么是由地方儒学所贡的优秀毕业生,或是通过童子科的考选而推荐上来。

由于学生编制所限,很多人不能入学,但如果有人推荐,可以在国子监(学)旁听,等待机会获正式资格,这就是陪堂生。陪堂生听课须自己交纳费用,陪堂生要想取得正式学生资格,只有应考国子伴读。国子伴读具有国子监生的正式资格,所享受待遇也一如国子监生。

这些监生、伴读生和陪堂生,都需要参加开学培训,这种培训颇有仪式感。

礼仪活动从教官开始带头执行,每天早晚均要举行升堂仪式,祭酒或司业升堂就坐,各属官依次到堂按顺序行礼;然后,所有教官站立两侧对面互相行礼,礼毕站立。之后,国子监六堂生员列队依次进入,各堂生员按班级列队集体行礼,礼毕退出。参加升堂活动的生员都要点名,确保学生全部到位,不得缺席。参加这项活动时,学生要“衣冠严肃,步中节,不许搀越班次,喧哗失礼”。

课堂礼仪也有严格规定,监生必须对教官毕恭毕敬,作揖行礼,严肃认真,如有疑问,举手请教。“诸生衣巾务要遵依朝廷制度,不许穿戴常人巾服,与众混淆。”如遇教官出入,监生要站立道路两侧,并向教官请安,不得造次无礼。听讲时,监生要规规矩矩站着听讲;要端正严肃,衣着整洁,不许脱巾解衣,喧哗嬉笑。

开学典礼后,紧张的学习生活开始了。升斋等第制度是元代国子监(学)教学管理的组织形式:“国学立六斋,下两斋以初学者居之,中两斋治《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学诗者居之;上两斋治《易》《诗》《书》《春秋》《礼记》,属文者居之。每季考学问,进者以次第升。”可以看出,上斋课程比较深奥,由生员选定科目,习明经义,进行策论和诏诰章表等文体的写作训练,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从政能力,当然也包括应考科举的训练。

教学主要有授课和作业两大内容。授课分两步进行,先由博士、助教讲课,再由学正、学录和伴读进行辅导。作业也分为两种:一种为复述前一日讲授的内容,以加强记忆;另一种为测验性质的书面作业,对句、诗章、经解、史评等,以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考试实行积分制,根据考试成绩,再参照积分及排名来决定能否升等。考试成绩按三等评定,“辞理俱优者为上等,准一分;理优辞平者为中等,准半分”,下等零分。每年岁末,统计全年积分,晋升需要达到八分以上。

待遇出路皆优渥

元大都的国子监(学)对于生员和伴读生都给予优厚的待遇。至元二十四年,国子监设立之时,对国子监生的待遇作了具体规定:

生员饮膳:每人日支面一斤、米一升,油、盐、醋、酱、菜蔬、柴炭,照例勘酌应付;床、桌、什物、锅、笼、碗、碟等物,验人数多寡,逐旋应付。厨子二名,仆夫一十人。生员各用纸札笔墨,官为应付。本学各用经、史、子、集诸书,于官书内关。生员饮食并一切所需之物,官为应付。

饮食起居照顾有加,日常管理也十分严格:

诸国子(监)生悖慢师长,及行礼失仪、言行不谨、讲诵不熟、功课不办、无故废学、有故不告辄出、告假违限、执事失误、忿戾斗争,并委正、录纠举。除悖慢师长别议,余者初犯戒谕,再犯、三犯约量责罚。诸国学居首善之地,六馆诸生,以次升斋,毋或躐等。其有未应升而求升,及曾犯学规者,轻者降之,重者黜之。其教之不以道者,监察御史纠之。

最重要的是,国子监生有着优渥的出路,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路:一是岁贡生员,这是生员们极佳的从政途径,“蒙古授官六品,色目正七品,汉人从七品”,待遇与科举进士同。第二条从政途径是伴读入吏。据《元史·选举志》记载,其额定人数和每岁贡额为:“自初二十人岁贡二人,后于大德七年定四十人岁贡六人,至大四年四十人岁贡四人,延祐二年岁贡八人为淹滞,既额设四十名,宜充部令史者四人、路教授者四人。”经过增加和调整,伴读名额固定为四十名,岁贡八名入仕。而全国通过科举途径每三年也只有数十人入仕。

正因为这样,当时的元大都甚至出现了争上国子监(学)的热潮。无论是贵族子弟还是庶民俊秀,都将入读国子监(学)当作人生幸事。

元诗人陈高在《送章氏二生游国学序》中也说:“弦诵之教必勤肄业,经传之旨必极讲明,周旋揖逊必中规矩,祭式献酬必正仪式。月考季试必严其程度,属词角艺必课其殿最。故其入而学焉者,率有以化质而成材。由是四方英敏之士,不远数千里,鼓箧而逊志焉。”在陈高眼里,国子监(学)就是最高学府,一切教学活动都是标杆,自然人们趋之若鹜。

户部尚书李彦将出使闽海,临行前将其外甥翟允学送到国子监(学),师从国子司业贡师泰游。泰游对此颇有感慨:“生将淬厉以为文耶?则尚书方驰骋汗漫以鸣于时;将博览以为学耶?则尚书方贯穿闳衍以扬于朝;其或出此而欲钩玄摘奇以求合所司幸甲乙之选?则又尚书之所己能者。”他认为能够到国子监(学)来学习,那是一条阳光大道啊。

关键词: 国子监生 最重要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