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童书在手,能读下去吗?出身江津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会用什么样的腔调,解构她心中的故乡,把人们熟知的中山古镇推介于世?作为成人读者,我能够用孩子的思维理解书中的人物故事吗?尽管小时候读过一些童话、寓言,但事隔经年,再来读稚气童书,读那些看似简单的句子,读那些孩子气十足的对话,咀嚼学生味浓烈的场景描写,能否引起共鸣?
很快,娓娓道来的少年文学,似一缕清风拂面,吹散了我的疑虑。走进小说,也就走进了我曾经驻足的中山古镇。古镇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古镇人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早已留存记忆深处。现在,我只是把童书中的精彩桥段,来一番简单的对号入座。不夸张地说,读《无声的爱》,如一场沉浸式文学体验,让人亲切。我以为,在飘散着浓浓墨香的册页中,那一条青石板铺路的老街上,清晰地响起了我探寻故事究竟的足音。
小说描写了聋哑男孩哑桥,因先天缺陷,被人遗弃在中山古镇永安桥,被镇上经营中药铺的屈老仙人收养。在屈老奶奶的悉心照料和养育下,哑桥快乐成长,与同镇少女邱菊青梅竹马。哑桥虽然天生残疾,但聪明、勤快、能干,既能帮助奶奶进山采挖中药,又能在奶奶手把手的教导下,用竹篾编织小巧精美的竹笼、笆篓和麻鞋,或送人,或出售。更让人感佩的是,哑桥心地善良,无师自通地理解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经常把辛苦砍来的柏树枝丫、上山采摘来的粽叶、金银花、木姜子这些劳动果实,无偿地分送给古镇上的街坊邻居。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哑桥在多次受到“刀子嘴、豆腐心”的金嫂有口无心的“侮辱”后,仍然不计前嫌,帮助金嫂扑灭大火而被烧伤……淳朴的古镇民风熏陶、亲如家人齐齐向善的潜移默化,让少年哑桥在无声的世界里得到了真情关爱,也让少女邱菊与哑桥得以健康成长。
在我看来,靠卖豆花为生的金嫂,是该书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也是小说的一大亮点。从开篇至结尾,尖酸、刻薄、小心眼、爱占小便宜的金嫂,其言行如一条红线,始终贯穿故事始终。丧夫失女的寡妇金嫂,一出场就与对门邻居邱糍粑、邱绣花夫妇“针尖对麦芒”,睚眦必报,锱铢必较。在接下来的叙事中,金嫂盗哑桥的竹笼,偷邻居的东西,说风凉话,无事生非,挑拨离间,对他人的真心关怀帮助总是持半信半疑的态度……一个凡人世界里心理阴暗的小寡妇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其实,人性本善。在人间真情的感化下,金嫂终于幡然醒悟,放河灯为受伤的哑桥祈福,给孩子送豆花、木姜子,甚至在屈老仙人逝去后,还欲收养哑桥为子。金嫂形象让人既恨又爱,活脱脱一个世相人物。
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南部笋溪河畔的中山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中国最美小镇之一。作家巧妙地把古镇中风行的“千米长宴过新年”“放河灯”“划龙舟”“舞龙灯”等民俗,以及市民口口相传的“爱情天梯”故事,不露痕迹地融入小说情节中,让人亲切得可以触摸,这也是小说不可多得的闪光点。
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曲折复杂,矛盾冲突也合乎常情常理,甚至就是普通人眼中的“鸡零狗碎”,但这丝毫不影响小说的可读性。作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大致按照一年四季的时令顺序,以不疾不徐的叙述节奏说事。语言看似朴实无华,品读起来却有丝滑圆润的感觉。
总体看来,《无声的爱》是一部好看的小说。作品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图文并茂,满怀对儿童的关心关爱,向读者传递出强烈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