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热资讯!感受陇西吹来的风

2022-08-08 15:49:29

来源:北京晚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13年的一日,作家马伯庸看到了友人所发的秦岭褒斜道的照片,突然醒悟过来:今天的我们与三国、与诸葛丞相并不遥远,且祁山秦岭千年以来并无大的地势变迁,去到彼处,依然可以看到当年诸葛亮之所见,闻到山林同样的味道,感受到陇西吹来的风。

近年来,马伯庸的创作颇为高产,且作品题材基本围绕中国历史,准学术研究类如《显微镜下的大明》《触电的帝国》,历史小说如《长安十二时辰》《两京十五日》等。不过,深爱历史的这位作家,其“基本盘”还是中国人最熟悉的那段历史:三国。旧作《风起陇西》《三国机密》《三国配角演义》均以其为背景,足见感情之深、用功之切。

当年看了友人发的照片之后,他很快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从成都驾车出发,沿广汉、德阳、绵竹、江油、广元一路到汉中,拜祭过勉县诸葛墓,游过汉中城后,转向西北,走康县、西和县、礼县开到天水。北上街亭,自陇县南下宝鸡,下探褒斜道,再折回至五丈原,继续东行至子午谷北口,抵达西安。他们重走了一遍诸葛亮北伐之路,而这一路行程,都被记录在了《文化不苦旅》这本马伯庸相对小众的书中。

马伯庸的这一路,让我读三国史籍时遇到的问题大多豁然贯通。譬如雒城之战,庞统身丧落凤坡,为何落凤坡距雒城有一段距离?乃因落凤坡所在的白马关是金牛道与龙泉山脉的交会处,一过此处,便是包含雒城在内的成都平原北部,守军以据险为上,势必不会死守雒城,而是将主力移至白马关这剑门五关最后一处防守。这里山势起伏险峻,易设伏兵。庞统正是在督军进攻雄关之时陨落的。

又比如,诸葛亮为何六出“祁山”?诸葛亮的北伐大军穿过西和县的重重秦岭,在祁山堡西南处离开山区,进入平原。至今那里还有一个地名叫作“川口”,即川兵出口。祁山堡恰好扼守在这个出口前方。西汉水也流经祁山堡的堡下南方,北去天水,南入西和,其漕运亦在祁山堡的监视范围内。堡顶距离西汉水不过两百多米,算上高度优势的话,弓箭完全可以威胁到船只,而在祁山堡的北侧,是南北走向的北祁山。沿山麓南侧的大路开进,可以直达天水,按古道里程不过一百二十里,沿途除了木门之外再无险可据,易攻难守。更何况船队可以沿西汉水上溯,比陆地行军更加便利。所以,祁山是整个北伐策略的关键节点,是大前提。没有祁山,就没有一切。这一个“出”字用得非常准确,完全体现出了蜀军千辛万苦走出山区,踏上祁山堡这个平原入口时的心情。

通过旅游,还能够实地发现一些动人的小细节:马伯庸访剑阁,叹息此处天险绝难攻克,可姜维率兵紧扼要道死守时,后方刘禅已降。他在剑阁见到一组铜像,描绘的是姜维接到投降消息,“将士咸怒,拔刀斫石”时的情景。廖化仰天长啸、张翼拄刀垂头、董厥持盾满目含怒,上首主将位的姜维敛容抬眼,满脸都写着三个字:“不甘心”。这时马伯庸忽然注意到,这组雕像背向南方,面朝关楼,也就是说,姜维的眼睛,是在一直看向北方,看向汉中,看向长安,他和他的老师梦萦魂牵的地方。想到此节,几欲让人落泪。中原北望气如山,男儿到死心如铁,所言正是此时。

最动情之处,也许还是一路驱车盘山而上到达五丈原时。马伯庸站在五丈原前,眼前都是诸葛亮临终前的影子。他的不甘、愤怒、落寞、失落以及放不下的责任感,萦绕盘结在五丈原上空,情绪之浓郁,即使千年之后的今人都能感觉得到。

重走诸葛亮的北伐路,等于体会了一次他的心路历程。沿途的每一个细节,都为这个只活在历史书里的诸葛丞相增加了一丝鲜活的气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