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在广东茂名市博物馆参观,发现两块刻有对联的石碑:“残编广拾文章府,余烬同归造化炉”,落款:陈兰彬。
馆方介绍,陈兰彬的这副对联石碑,是开展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于1983年在茂名袂花镇石浪村发现并收集到的。当时看到村民铺桥用的两块石碑,无字的一面朝上,刻字的一面朝下,石刻保存完好。
“残编广拾文章府,余烬同归造化炉”,如此对联,一看就是文人敬惜字纸的记述。“敬惜字纸”,即敬惜带字的纸。字纸,既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是文化的符号,代表的是文化。敬惜字纸,也就是要求敬重和爱护文化,这是文化传统中的一种良好美德,代表着古人敬重文化的思想。《燕京旧俗志》记载:“污践字纸,即系污蔑孔圣,罪恶极重,倘敢不惜字纸,几乎与不敬神佛,不孝父母同科罪。”
而上文的“石碑对联”又是什么背景呢?原来,当地的陈氏宗人十分爱惜书籍和纸张,即使用过的纸张,也不能随意丢弃和践踏,规定必须统一收集,放在祠堂中的“字纸炉”中焚化。由此可见陈氏族人的耕读精神。陈兰彬书写的这副对联正是为此而作。
陈兰彬又是谁呢?一查,了得!虽然鲜为今人所知,却是近代的大人物——晚清大臣、学者、我国驻美国首任公使。
陈兰彬故里吴川市,毗邻茂名市。他幼年聪颖好学,咸丰年间中进士,为官之后屡屡晋升。1872年,陈兰彬与容闳带领第一批幼童30人启程赴美,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不少孩子学业有成,其中就有詹天佑、伍廷芳等。1878年,陈兰彬又以太常寺卿身份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晚年,陈兰彬告老还乡,开始著书立说并在书院开讲。他的文学造诣颇深,诗文精彩,著有《毛诗札记》《重次千字文》《泛槎诗草》《使美百咏》等诗文集。
由两块石碑对联记述的“敬惜字纸”读到学者陈兰彬,也算是一种“游历补读书”吧。
在我看来,古代中国人崇敬“字纸”,是把这种文化的载体看作神圣之物,是对载有教化性的“字纸”尊之敬之,不可乱用滥用,比如绝不能用来包裹物品。所以,中国很多地方有焚烧字纸的“焚帛炉”“焚字炉”等,有的还在炉子上写着“过化存神”的字样。
我想,尊重字纸具有一种象征性的意义。如今印刷业非常发达,废旧报刊及图书大多作为废品回收、再造利用。而古代那种“敬惜字纸”的“焚字炉”,也不再具有现实意义。即便是陈兰彬所题写的对联石碑,不是也被后人用作铺设桥梁的材料了吗?毕竟,文化是精神和内心的东西,发展合乎时代即可,不必拘泥于形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