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世道人心深刻具体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坚韧稳定的基石。尤其是那些文学经典,为我们了解世界提供了鲜活的画面与情境。近日,斯里兰卡局势变化引发世界瞩目。很多人想到一个人:生于斯里兰卡的加拿大小说家翁达杰。
(相关资料图)
翁达杰的小说非常有力量,其中关涉到战争、爱、亲情、身份,尤其是关于对尘封过往的探索。诗人和小说家的双重身份,赋予了翁达杰写作中深沉的韵律和美感。以诗意抵挡现实的残酷,也是全世界读者在他作品中找到共鸣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他的小说《安尼尔的鬼魂》更是以曾经发生在斯里兰卡的故事为背景的作品。
《英国病人》已成经典
诺奖得主石黑一雄是他粉丝
说到翁达杰,不能不说他最知名的作品《英国病人》。1992年,这部小说获得英语世界最重要的文学大奖“布克奖”。1996年,安东尼·明格拉将之改编成同名电影,取得巨大成功,不光斩获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9个奥斯卡奖项,票房收入也不俗。原著作者翁达杰的名字,从此为全世界更多人所熟知。
2018年7月8日,为纪念布克奖创办50年而颁发的“金布克奖”在伦敦揭晓:《英国病人》获颁“半个世纪以来布克奖最佳作品”,捧得了分量颇重的金布克奖。在颁奖活动上,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与翁达杰进行了一场文学对谈,备受瞩目。
文学圈不少读者知道,石黑一雄是翁达杰的粉丝,他非常喜爱翁达杰及其作品。2019年出版的翁达杰《战时灯火》中文版腰封上,有一段宣传语:“诺贝尔奖得主石黑一雄熟读到可以背出来的书”。而《战时灯火》关注的依然是战争留给人们难以愈合的创伤。
诗意风格和片断式叙事结构
表达对故土的哀伤与慰藉
如果说在《英国病人》中,翁达杰以一种优美而抒情的笔调,营造了一个在二战末期渐渐远离战争、弥漫着朦胧诗意的“心灵田园”,那么,他的另一部作品《安尼尔的鬼魂》就沉重得多。
这是一部以斯里兰卡内乱为背景的小说。小说中,在一个原本平静的国家,一夜之间因残酷的内战和种族主义,被血腥势力瓜分、屠戮。受某国际组织委托的法医学专家安尼尔回到故土斯里兰卡,试图调查内乱中无辜平民的伤亡状况。一具被故意转移到自然保护区的骸骨“水手”成为她揭开残暴战争真相的契机。在与政府指派的考古学家塞拉斯一同探究“水手”的身份和死因过程中,除了战争那无处不在的阴影和血迹,她逐渐接触到战争在每个人生活中撕裂的伤口。
翁达杰怀揣着对故土悲剧的伤痛,花费多年时间进行历史资料收集,甚至涉猎了相关考古、法医学的研究。书中延续了他的诗意风格和片断式叙事结构,在对主人公的记忆和命运的层层揭露中,寄托了对故土失序的哀伤与慰藉。借由那些蚀刻在优美风景和残暴人性背景中的个体故事,他呈现了一个人、一个国家及其历史的本质。
颠覆小说创作套路
与复杂出身背景相互映衬
除了题材突出之外,翁达杰高超精湛的写作技艺也再次让读者感叹:在翁达杰的作品里,可以预见的边界都是可疑的——诗歌抑或散文?事实还是虚构?他在记忆、历史、梦境和想象交汇之处写作。事实上,翁达杰的小说备受赞誉之处,就在他善于打破与其他文学体裁的阻隔,将诗歌、笔记、传记、医学档案、病史记录、新闻报道等融入其中;同时还颠覆了小说创作的传统套路,呈现给读者一种“非虚构”的文学图景。
都说文如其人。翁达杰对文学体裁的高超融合,让人联想到他复杂的出身背景。翁达杰1943年出生于斯里兰卡一个富裕农场主家庭,身上流着荷兰人、僧伽罗人和泰米尔人等多个民族的血液。他在父亲的大茶园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翁达杰七岁时父母离异,十一岁时独自登上前往英国的邮轮投靠母亲,十九岁时前往加拿大投靠哥哥,并定居渥太华。
在中国,翁达杰的小说有一批忠实的粉丝读者,包括《英国病人》在内的多部作品被翻译成中文。近几年,翁达杰被翻译成中文的作品还有《安尼尔的鬼魂》(201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战时灯火》(201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其中,畅销书作家、译者陶立夏担任了《安尼尔的鬼魂》的中文译者。
在一篇名为《写作是我们占有这个世界的方式》的文章中,陶立夏提到,她曾收集过很多版本的《英国病人》,却对翁达杰本人的信息没有什么兴趣。“只记得关于翁达杰最初的印象是,书封上他的名字前有个括号,里面写着加拿大。但我凭直觉认定他作品中的迷人魅力不可能只来自这个让人联想起枫叶的北美洲国家。多年后,作为《安尼尔的鬼魂》一书的译者举办新书交流会时,我才看到了翁达杰的生平,同时解开悬于心中多年的疑问:怎样的成长才能够让写作者描绘出一个没有国境线的世界,塑造出如此多的浪子,用诗意还原苦难,让生命中诸多痛楚闪耀着碎玻璃般黯淡却能割伤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