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李瑾在北京工作,他每天通常坐地铁上下班。从家到单位往返的三个小时,他就在手机上看书敲字。上班一首诗,下班打磨一篇小说,他以这样的节奏,硬是把碎片化时间织补成诗集、小说集、读书笔记集,因此也获得了一个“地铁诗人”的雅号。
近些年,身为历史学博士的李瑾出了不少文学作品,比如诗集《黄昏,闭上了眼》《人间帖》《孤岛》《君子作歌》等,短篇小说集《地衣》,评论集《纸别裁》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记录孩子的“自然”成长
2022年7月,记者获悉,李瑾又出新作品了,而且是“双黄蛋”——他的第四部诗集《落雪,第一日》、第五部诗集《倾听巴赫和他内心的雪崩》,分别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
这两部诗集依旧是李瑾在上下班的地铁中写就的,且秉持了一贯的“地铁体”形式。其中《落雪,第一日》收录了他近两年创作的344首诗歌。书名由北京市黄城根小学三年级学生李俊言以隶书题写,里面还收录了他描摹或创作的《夏加尔的村庄》《抽象的文具》《鲁林夫人》《花冠里的梦》等13幅插图。诗集中一部分是李瑾追记云游各地时的作品,如《西夏四阙》《岳阳三记》等。另外一部分是在北京日常起居之作。
为何给诗集起名“落雪,第一日”? 李瑾回忆,北京2019年入冬后下起了第一场雪,他和孩子在院子里玩耍,孩子团起雪球,一次次扔向空中,重复说着:“落雪,第一日。”由于这个“镜头”在李瑾脑海里过于深刻,便成了这部诗集的名字。在同题诗中,李瑾写道:“孩子将雪球抛向空中,他喊着:落雪/第一日。雪,重新自高处落下,砸在/地上,四散/我闭上眼睛,倾听着内心丝丝/隐秘而无法逃逸的触觉:和雪/一样,蕴含/汹涌和飘零。在孩子的呼喊中,我和/雪在共同的平面上面飞着,没有翅膀/没有目的,他稚嫩的声音让我想起了/自己不可恢复的童年,以及那些雪泥/童年和雪都拒绝相逢。我突然间发现/雪球里包含我的深渊,只是他不识得。”
用诗歌陪伴孩子是李瑾潜藏在诗集中的另一个主题,其中记录孩子“自然”成长或写给孩子的作品就有几十首。这些年来,李瑾陪伴孩子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记录。他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没有咯吱窝可怎么生活啊》便是从孩子牙牙学语起写下的灵光一现的精彩童话。李瑾表示,正是这本书让他认识到“最温暖的爱是陪伴,最贴心的爱是记录。恐怕,父母能给孩子的就只有这么多”。
诗集中是人和自然的对话
《倾听巴赫和他内心的雪崩》收录了李瑾同期创作的233首诗歌。李瑾有一段时间沉迷于古典音乐之中,创作了大量将自然景物放置在音乐里思考的作品,如《舒曼,立场或夜的》《约瑟夫·顿》《舒伯特》等,在同题作品中,他写道:“在弄堂中取出一段巴赫,取出三五扇/聆听暗夜的窗户和蹑手蹑脚的花斑猫/不用猜测谁按下的琴键/她的手指/有坠落也/有抬升,有迷路的石头/和能够理解一切的空寂。站在弄堂里/和置身旷野没多少区别,我必须等待/若干不怎么明快的鹰隼松懈下来进入/来不及扩散的音符。这个时候,我也/需要一架钢琴,我需要从结尾往前弹/在空无一人之处制造一次荒板或雪崩。”
自然是中国诗人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对自然风物的吟咏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悟喟叹,是中国诗歌源远流长的精神传统。这部诗集中,自然是唯一的主题。因此开篇的《不速之客》《登山者说》《在公园观小雨中的人间》等作品就是人和自然的对话。诗歌编辑莫莹萍在《中华读书报》撰文称:“李瑾是十分契合‘自然诗人’称谓的。翻开李瑾的作品,沉浸其中,很容易获得这样的体验:山川在我的怀抱,河流在我的身体里流淌,我的眼睛在黑夜中闪耀,我的鼾声在雨天打响,自然是我,我是自然。”
两部诗集收录的近600首作品表明,李瑾一直保持着较为旺盛的创作力量,据悉,他的第六部诗集《君子作歌》将于今年九月出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