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肖像画又被称为“传神”“写照”或“写真”,是人物画的一个分支。继“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之后,近期国博再次推出“容曜丹青——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以五十余件(套)馆藏明清肖像画佳作,解读其艺术、历史价值与审美倾向。
《明瑞像》
《康熙书房坐像》
明清两代有不少帝王勋贵的画像传世,尤以纪念性和祭祀性肖像居多。此类肖像画多由职业画家执笔,写实为主,以形写神,赋色鲜艳,画面布局严谨,人物服饰隆重,注重刻画像主的面部特征,塑造威严的仪态,发挥纪功、颂德、表行的作用,流传甚广的明清皇帝朝服坐像即属此类。《康熙书房坐像》中的康熙皇帝面容清癯,须眉花白,头戴珠冠,身穿吉服袍,盘膝而坐,面前三足案上摊着一本打开的书,左右两侧形制一致的书槅上陈设古玩器物和各类书籍,彰显其好学与品位。此像也开启了清代皇帝“读书像”题材,此后自雍正至咸丰,均有吉服读书、写字或作画等形式的画像存世,供皇室瞻仰缅怀。
与前代相比,明清肖像画注重写实与个性,能够贴近像主的真实容貌特点,尤其到清代中晚期,不拘于传统的人物写真方式,中西结合,加强透视,强化面部肌理细节,使人物在比例和结构上更接近真实。首次公之于世的《明瑞像》可为例证。明瑞为清代乾隆时期名将、首任伊犁将军,年纪尚轻便立下赫赫战功。画中所绘明瑞面容年轻,头戴珊瑚顶官帽,插双眼花翎,腰悬雁翎刀,侧身而立,双手向后,呈现出一种十分生动的姿势。此画系明瑞的紫光阁功臣像(注:乾隆帝仿东汉云台和唐代凌烟阁故事,命宫廷画家为有功将领绘制画像)。常见名臣的纪念性肖像画多为正面朝服坐像,而紫光阁功臣像皆为全身立像,服饰多样,人物姿势突破了传统姿势类型,富有立体感,更加灵活地表现了功臣们的勇武身姿,在形象塑造上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据故宫古代绘画研究专家聂崇正先生推断,紫光阁功臣像脸部由西方画家所画,衣饰则由宫廷画师绘制,各取所长,是清代宫廷肖像画技法的中西大融合。
(资料图)
明清商业经济繁荣,对肖像画的需求,从往昔的王侯将相,扩散到民间,文人阶层亦在其中。明清两代的文人阶层不仅在肖像画形式和题材上有多种需求,更亲自介入肖像画创作,将文人审美情趣融入其中,导致写意精神的彰显,带动了肖像画画法与审美观念的改变。
《永忠行乐图》
《兰亭雅集图》(局部)
文人名士肖像画集娱乐、艺术与观赏于一体,既有雅集、文会等群像形式,也有行乐图、待漏图等表达个人雅趣、志向、品质的单人像。有别于追求形似的匠人肖像画,文人肖像画更强调神采,突出气质与神韵,借此抒情言志。雅集、文会形式的题材喜用古代典故。明代李宗谟所绘《兰亭雅集图》,以著名的兰亭修禊为题材,将41位与会名士的形貌细致描绘,各具个性,设色秀雅,生动再现兰亭雅集的盛况,展现出魏晋名士风度和风雅文化之美。清代孟之瑞《西园雅集》通屏画以苏轼、王诜等北宋文豪名士的西园聚会为题材,表达出对文人理想生活的向往:“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
文人士大夫的行乐图常为独像,更具娱乐性。这些画作侧重于写意,或仅仅写人而不绘景,以服饰、神情、体态、动作来塑造人物,如《孙无言画像》和《恽南田画像》;或以各类场景和道具,配合人物传达更为丰富的信息,比如,将像主置于轩阁或山林之中,以乐器、山水、树石为陪衬,塑造祥和安静、雅致闲逸的氛围,表达高洁超尘之志趣。如《李德燿行乐图》中,主人公席地而坐,随意倚靠在书匣上,背后有书案和奇石,除此之外大量留白,画面虽简洁,却已营造出雅致的情境。《永忠行乐图》则是另一番景致。永忠为康熙帝十四子允禵之孙,多才多艺,不涉政治,终生在诗歌、书画、山水、禅道中纵情徜徉。画中的永忠怡然倚在室内卧榻上,周围陈设清供、文玩、古琴、书架,庭院有树竹花草鹤鹿点缀,富丽精致亦不失幽静秀美,反映了清代贵族文人的审美趣味。行乐图往往在熟识的文士之间传递赏玩题跋,有互相标榜之意,其社交功能略似当下朋友圈的点赞评论,无形中再次扩大了文士肖像画的内涵与价值。
明清时期的纪念性和祭祀性肖像画不仅满足了帝王名臣彰显功德、垂范后世的需求,在民间也广受欢迎。普通人家为追念、祭祀祖先,多有祖容像,又称祖宗像,通常设色华丽,服饰讲究,由职业画师绘制,其形式、功能与帝王名臣肖像画是类似的。而文士题材的肖像画开拓了肖像画的表现形式、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文士的生活志趣、精神追求和社会关系得以呈现,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得以表达,传统的人物写真技法得以传承。
此外,生活场景题材和女性题材的人物肖像画在明清时期也得以发展。它们不仅记录下历史人物的容姿,还直观展示了各个时代的服饰、风俗、陈设等,既是人物肖像,亦是文明图像。观者从中还能领略到明清各阶层的生活状态、精神风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