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转移,能给故事带来根本性的变革,民间男女的感情故事披上王子公主的外衣,至少能收获一批童话受众;加上王子英俊,公主美丽,则受众基础呈几何级增大。
最好的办法是在身份转移之外,加上情境置换,王子公主的出没场景虚拟化,绚烂化,景观化,例如迪斯尼的城堡和乐园,日日吸引无数群众膜拜不是难事。
热播的《梦华录》就是这么一个风月场上的妓女和公务员,被巧妙包装成王子和公主的故事。
转移与置换
先给大家讲一个现实主义故事。
某省级歌舞团的著名女演员,以及歌舞团退役的前著名女演员,外加善于烹饪的当地美食名家三姐,三位姐妹相称,都姿色出众,女孩帮助女孩,互相帮对方击溃渣男进攻;其中前著名女演员美貌之外,还人情练达,充满了个人的性格魅力,此前她就认识了高官的长子,两人不打不相识,此长子充满正义感,敢于对抗各种官场邪恶势力,关键时刻连父亲也不放过。
两人由暧昧到真情流露,最终成就了一段佳话。
出于种种机缘,三人结伴去了北京,对了,在京城工作的长子已经升职,在他的帮助下,三姐妹做了一个京城最美茶空间。贯穿整个故事的还有“贞洁”的主旋律,创业路虽然坎坷,她们却绝对不利用原始本钱,自尊自爱,依旧抵抗了各种渣男的进攻,携手共建新家园。
——这个故事要是这么拍出来,豆瓣得分是3分还是4分?
可是背景搬到了北宋东京,加上了“东京梦华录”中提及的种种物质细节,这部剧轻易获得了豆瓣8.8的评分,一片叫好。
转移和置换再次起了功效,离奇的故事变得顺理成章,观众沉迷在童话里不能自拔,尤其是男女主角的容貌,更被夸张到神仙眷侣的高度,最近最经典的互联网段子,就是天仙一般的刘亦菲,唯有英俊的男主陈晓堪能匹敌,两人红尘做伴,羡煞了天上的神仙。
这么离奇的剧情,怎么就突然被大声叫好,无人质疑?很多人归功于古偶剧很久没有出现这样的合格作品;也有很多称赞,针对剧中流露出来的女权意识,编剧导演都为女性,三姐妹的情谊在剧中又反复表现,甚至有人宣称,这部剧已经成为当代“新乐府”,超越了剧本部分取材的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果真如此吗?
“双洁党”何以“救风尘”
先说说剧中流露出来的女性意识,初看合理,女性无论在当代,还是北宋,都属于被压迫和羞辱的对象,尤其是姐妹们身份特殊,两位出身于教坊司,一位是屠夫之女,剧本里也反复出现了她们受到各种官吏乃至地痞伤害的场景,可是细看却处处有硬伤,虽然编剧尽力想圆过去,可还是让有正常思维能力的观众如鲠在喉。
几处被大肆吹捧为女性主义的情节,反而是最让人生疑的情节设置,过于童话,过于理想,很明显,是制作方根据受众市场所做的定制品,低龄观众和女性观众毫无疑问是古偶剧受众的主体,制作方索性发糖,你要什么,就给你什么。
首先是刘亦菲所扮演的赵盼儿被赋予了高贵出身,出身于官宦世家,有见识,有计谋,还有祖传的家产——尽管父亲被褫夺官位,她被送进教坊司,许多祖传的瓷器也没有丢失——最关键的,在教坊司她也没有失贞,剧中反复出现了“卖艺不卖身”的台词,虽然名为赵盼儿,与关汉卿所著的杂剧女主角同名,但是这个赵盼儿鄙视风月,因为那个属于“不自立”,卖弄性感,在制作方看来,并不是女性应有的品质。
“卖艺不卖身”这种过去由男性知识分子幻想出来的女主人公的标签,和当下网络“双洁党”的标准居然严丝合缝连接到了一起,所以制作方设计出这样的女主人公并不奇怪,可是这样的女人,现实中怎么可以救风尘?
“梦华录”中赵盼儿救助引章妹子,几乎用了与元杂剧一样的情节,唯一删掉的是所有的“风月”,原作中的赵盼儿是风月场上的魁首,与浮浪子弟周舍厮混了三天,让他难舍难分,才进一步提出让他休掉引章,自己取而代之的要求;可是“梦华录”里,刘亦菲只是化了浓妆,换上了艳服,就让对方神魂颠倒,说实在的,也是现代观众没什么要求,一片“美啊美啊”的弹幕就能说明问题。
低龄化的受众是事实,把风月情节去掉据说也是为了过审,可是真的合理吗?任何一位有正常智商的观众都会发现这里面的荒诞之处,且这种荒诞,完全是迎合屏幕下观众群的诉求,以女性为主体的古偶剧受众要求洁本,要求女性必须贞洁,任何暴露镜头都是冒犯:老流氓周舍的神魂颠倒,就是因为看到了美女,赵盼儿的风月,就是几个摇晃镜头,真实逻辑不再是诉求,让观众爽成了目标。
过于取悦当下的“姐妹互助”
已经有很多批评针对这一情节,说远远不如当年的根据元杂剧改编的电视剧《爱情宝典》,这个我们不再强调;不过其他被大赞的姐妹互助情节,也同样有着荒腔走板的模式。东京花魁张好好,明确提出,“以色示人才叫贱”,那些现实中的底层妓女,在她眼里都是贱货;而她在达官贵人及皇帝面前的歌舞表演,“卖艺不卖身”的主张再次出现。
柳岩扮演的三娘,在剧中把上门劝赵盼儿做妾的男性书呆子扔下河,让人们联想到若干年前现实中,她在某次婚礼上的被男嘉宾戏弄扔下水的往事,赢得了一片“到底是女导演”的赞美,镜头外的女导演伸手到镜头里面,帮助柳岩完成了“女性复仇”,这种说法也上了微博热搜。
林允扮演的教坊司名流,其台词同样枯燥,“卖艺不卖身”也出现了若干遍。
为了让“女孩帮助女孩”的观念深入剧情,剧中赵盼儿一边要和男主人公打情骂俏,一边还要三姐妹时不时抱头痛哭,或者同声欢笑,“我们都不嫁,永远在一起好不好”,这样的台词,基本上属于赤裸的抛媚眼,等于对着屏幕下的女性观众献上廉价的奶茶,取悦观众成为制作方最重要的法宝,几乎每一集都有类似的小花招。
强调贞女即是厌女
其实,这种讨好女性受众的策略经不起认真分析,还是因袭了过去的很多“厌女”的痕迹,比如反复出现的“女性不能失贞”观念,“贞女”本身就是男性塑造的,由男性、家族和权力来掌握你的身体,女性的身体自由并不能自我做主,贞洁是最高表彰。
贞女本来就是“厌女”的体现。
男性物化女性,女子必须是贞洁的良人,才能嫁入豪门;“出卖色相”,皆为贱货;大规模不断说着这些台词的女性,自觉把自己归结为“高尚仕女”,是男性求娶的对象,而作为背景板出现的青楼群体,这些不贞洁的女性,是没有任何发言机会的。
《梦华录》自以为迈出一大步,由“厌”转向“媚”,迎合了女性观众,可骨子里,把女性分为三六九等,还是男权意识形态。
“媚女”的主基调,除了粗糙表现“女孩帮助女孩”的主基调,还有浓厚的“玛丽苏”情节始终出现。三姐妹在男性高官的帮助下,几乎次次逢凶化吉,无论是在县官衙门,还是东京茶铺,很多地方,情节简单到令人讪笑,都归结为为了“过审”,实在有点太过于简单化。
说白了,还是制作方觉得,男性的权力,在帮助女性走上康庄大道是必需品。他们又不由自主地走上了男权老路,玛丽苏这种玩意儿,不就是权力帮助女性制造一个粉红色的梦,让大家有点麻醉品吗?
由厌女走向媚女,制作方自以为打出了聪明牌,可是何尝真正尊重过女性?
也有人说,不过是个古偶剧,不能这么高的要求,古偶拒绝现实。但其实,类似的题材,同样是通俗的文艺作品,同样展现女性受到陷害,被迫在县官衙门遭遇审判的场景,比这个高明的比比皆是。就拿周星驰的电影《审死官》《九品芝麻官》来说,类似情节都出现过,可是周星驰的表达就高明了不少:虽然也近乎漫画,但是那些官官相护的丑恶,可怕的枷锁,权力的邪恶,都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出来,板子打到了一个个女性受害者的脸上,明艳动人的脸面瞬间血肉模糊,无论张敏还是梅艳芳,都充当了这样的道具——周星驰的作品不走女性主义道路,反倒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受压迫的真相。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