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诗画节气】谷雨:感知春的心灵在跳动

2022-04-20 08:12:22

来源:光明网

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为戴胜降于桑。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布谷鸟像闹铃一样提醒人们抓紧劳作,桑树上出现戴胜鸟的身影。

气候的律动首先被一颗小绿芽感知到。“谷雨谷雨,采茶对雨”。明前茶太过娇嫩,量少而价高,谷雨茶才是春茶中真正的主角,正所谓“清明见芽,谷雨见茶”。茶,是一系列自然因素所塑造的随机性作品,有着一种过程与结果的微妙呼应。品一杯谷雨茶,似能将这一年的阳光、温度、雨水、风一饮而下。

【网络中国节·诗画节气】

谷雨:感知春的心灵在跳动

作者:侯楠楠

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为戴胜降于桑。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布谷鸟像闹铃一样提醒人们抓紧劳作,桑树上出现戴胜鸟的身影。

气候的律动首先被一颗小绿芽感知到。“谷雨谷雨,采茶对雨”。明前茶太过娇嫩,量少而价高,谷雨茶才是春茶中真正的主角,正所谓“清明见芽,谷雨见茶”。茶,是一系列自然因素所塑造的随机性作品,有着一种过程与结果的微妙呼应。品一杯谷雨茶,似能将这一年的阳光、温度、雨水、风一饮而下。

(点击图片观看动态海报)

《敦煌二十四节气》原画出自《不可思议的敦煌·与万物共生长》创作展——最佳创作团队奖「豆荚创意」小朋友们的集体创作。动画制作:满晨

宋代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一个巅峰,网红鼻祖宋徽宗不仅爱书画,也爱喝茶,还写了本书叫《大观茶论》。在以宋朝为背景的影视剧中,我们时常看到文人雅士及贵族开party时点茶活动的场景。点茶,就是将茶研磨成粉末,制成膏状,然后用开水冲入,会形成细腻的白沫,即“汤花”。

汤花如中国传统写意水墨画般变化多姿,于是,比拼点茶技艺的“斗茶”兴起,这种活动不仅比手艺,还要比审美,宋徽宗、范仲淹等等,都是当时知名的点茶选手。陆游写“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早上起来,写写字,练习一下点茶,下次社交我就是妥妥的C位。

茶不仅仅是风雅的代名词,也广泛应用于市井与日常。王安石在《议茶法》中说:“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由此昭示了茶叶的流通,使“柴米油盐酱醋茶”并列为最基本的民生用品。

饮茶,既是生活美学,更是一种生活哲学。林语堂这样形容茶在中国人生活中的角色:在家中喝,上茶馆也喝;开会时喝,大家讲理也喝;早饭前喝,晚饭后也要喝,有了这“清茶一壶”,似乎到哪里都可以随遇而安了。一种天人合一、圆融自洽的人生况味与中国式味觉审美,便凝聚在这方寸之间。

除却饮茶,谷雨节气更重要的意义仍旧是指导农耕。谷雨源自“雨生百谷”之说,反映着谷雨的农业气候意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节气的到来终结了霜冻天气,降水增多,气温回升加快。温暖、湿润的气候,正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从中可以看出,谷雨节气围绕着 “雨”这个中心,是庄稼被润泽之意。“谷雨前,好种棉 ”、“清明麻,谷雨花,立夏栽稻点芝麻”、“过了谷雨种花生”等谚语,是不同地区以谷雨节气指导农耕的规律总结。山东沿海地区还有过“谷雨节”的习俗,并有“谷雨到,鲅鱼跳”的说法。渔民会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祭祀海神仪式,祈求一年的平安与收成。

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中,惜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面对美好但易逝的事物,人往往心情复杂。谷雨之后,牡丹花应信而来。白居易写诗说,“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惟有两支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他担心牡丹花第二天就被风雨吹落,夜里也要拿着灯看花,不能延长时间就去延长体验,有“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那么点意思。写花其实是为了将春光具象化,惜花便是惜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找春天,白居易是专业的。苏东坡后来写“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完全与白居易达成跨时空共情。

《文心雕龙》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谷雨为春季收尾,但大可不必唱一曲怅惘的哀歌,叹息“无计留春住”。春是生长着的,它的一部分已经结束,另一部分将随我们进入下个季节的新陈代谢。在某个情景中,或许是繁花落尽后的一片绿荫,或许是谷雨茶中的私藏春意,都是春的心灵在跳动。就带着这份春的礼物与横亘着的时光,期待与它的再次相逢吧

光明网×敦煌画院 出品

关键词:

推荐阅读

《山河月明》热播

发布于

沾满两腿泥 送戏进万村

发布于

设立“国际中文日” 展示中文魅力

发布于

满江:做个开心快乐的中年人

发布于

《流浪地球2》青岛拍摄部分杀青

发布于

X美术馆发掘国内外艺术新星作品

发布于

探究元大都中轴线制度的奥秘

发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