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一群大象从西双版纳一路北上迁徙1000多公里的事件引发全球关注,在2022年央视春晚上,人偶音乐剧《万象回春》以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创作的《大象来了》为蓝本,让15头“大象”再现那场“旅行”。作为蓝本的《大象来了》正是根据这群大象的经历创作的环保大戏,新京报记者专访中国木偶艺术剧院院长赵永庄,揭秘《大象来了》背后的创作故事。该剧将于5月1日在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卡酷剧场首演。
标准
故事要真实,“大象”要1:1比例制作
当时正在着手为中国木偶艺术剧院规划2022年创作题材的赵永庄院长觉得,2021年大象北上迁徙的新闻事件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材。“既然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那么受到重视,我们也考虑要将这个题材作为2022年剧院的创作选题。”当此想法还在酝酿之时,央视春晚导演组便联系到剧院,希望他们能在春晚的舞台上创作一部关于云南大象的节目。赵永庄表示,在彼此没有任何沟通的前提下,双方的想法竟然不谋而合。
创作过程中,赵永庄与主创团队将去年4月到8月追踪象群轨迹的文字、视频资料反复研究,不仅从中发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也为《大象来了》的创作方向定下了基调——创新。赵永庄表示,作为一部纪实性史诗舞台剧,首先遵循的原则便是剧中的故事情节不能乱编,必须都得是真实发生的事。除此之外,形象也要真实,此次《大象来了》中的11头“大象”和4头“小象”,都是严格按照真象的1:1比例制作而成。
制作
八次下厂研发“大象”,表演难度大
据赵永庄介绍,《大象来了》为了完全写实,仅以一头“大象”为例,便高2.5米,长2米,宽2.6米。当第一版大象木偶制作出来后,众人便被眼前那只重达120斤的“大象”惊呆了。虽然要求写实,但是这么大的体积,演员根本无法表演。
经过45天,导演石学海带着团队八次“下厂”考察与不断研发,一种新型泡沫材质的材料代替了不锈钢,“大象”的骨架变得更轻便也更环保,富有弹性,整个“大象”也成功“减肥”至60斤。
在演员与“大象”磨合的过程中,为了再度减轻重量、增加透气性,原本的橡胶皮面被一种新型再生布所替代,而为了保证“大象”鼻子的灵动性,象鼻中还安装了八根极细的钢丝拉环,便于演员操作。正当所有人都认为,“大象”的问题已经成功解决时,演员在表演中的视线与透气性问题随之而来。对此,主创分别在“大象”的头部、身体等部位用密度比较高的黑色纱布开了十二个洞。即便如此,整场演出60分钟下来,当演员把大象木偶卸掉,里面贴身的纯棉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
幕后
“大象”因太过真实被春晚观众投诉
经过整整两个月的创作,2021年12月16日,春晚总导演刘真、副总导演田梅等在中国木偶艺术剧院观看了《大象来了》的演出。虽然演出引得大家起立鼓掌,但新问题也由此而生,“如何将60分钟体量的作品浓缩成6分钟?”最终,央视春晚导演组定下以“木偶+歌舞表演”音乐情景剧的形式,再现“云南大象旅行团”的故事,《大象来了》主创团队也最终设置了完整的故事线和歌舞表演:“象哥哥”和“象妹妹”之间的玩耍;“象爸爸”和“象妈妈”岁月沉淀中爱的表达;“象哥哥”叛逆、偷喝酒、醉酒情节;最后大家在“旅行”中迎接新生小象的到来……作为一部音乐情景短剧,春晚导演组也邀请了沙宝亮、刘迦、王莉参与剧中歌曲的现场演唱。
由于15头“大象”在舞台上太过逼真,春晚节目组接到了投诉电话,观众表示国家不允许使用真象来表演,使得节目组连连解释,闹出了乌龙。同时,剧院也收到众多观众反馈,6分钟不过瘾,希望能看到完整版的作品。采访中,赵永庄透露,这部大型纪实性史诗木偶剧《大象来了》从今年5月1日首演之日起,未来的每周五晚都将作为驻场演出在中国木偶艺术剧院上演,让全中国乃至于全世界的客人,都能看到《大象来了》,让它成为中国木偶艺术剧院面向世界的窗口。
新京报记者 刘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