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在这片土地上,每一天都上演着美丽的际遇,只要认真去看、去聆听,总有一些片段会镌刻入人生的时间轴。来听听吧,孩子们心中那些属于北京的光影故事。
青春
京源学校高一(5)班 李久阳
班级合唱比赛将近,我们已经排练了数次,但每每开口,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回到家,我找到热爱音乐的父亲,希望得到他的指点。
“怎么,遇到什么困难了?”父亲坐在沙发上,关心地问。
“学校组织了爱国歌曲合唱比赛,我们班唱的是《我的中国心》,大家都觉得这首歌特别有韵味,但又唱不出来。您不是爱唱歌吗,给我指导指导呗!”
“行啊,你先清唱一段我听听。”
看我拿出曲谱,父亲皱皱眉说:“是词记不住,还是怕跑调啊?唱吧!自信一点。”
其实歌词我记得很熟,毕竟是小学就听过的歌,但这样手里空空,不免心生紧张。我吸了口气,起调便唱了起来。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一段唱罢,我看向父亲。他凝望着窗外,不知在看什么,半晌才举起茶杯呷了一口,又揉了揉鼻头。
父亲转头看向我,说:“我之前给你讲过吧?1997年香港回归,我们厂子唱的就是这首歌。”
我这才想起,那时父亲还在首钢工作,以工人团体的身份参加了庆祝香港回归的千人大合唱,唱的正是《我的中国心》。
“你们除了觉得这首歌好听,还得想想作者为什么写这首歌。无论何时何地,要有一颗赤诚的中国心,这是一种多么真挚的感情!唱歌就是要通过音乐抒发言语无法表达的感情。来,我们把当年那盘录像带翻出来一起看看。”
录像中,首钢的工人方阵在体育馆内昂首挺立。工人健硕的体格是劳动造就的,也正是这宽厚的肩膀扛起了时代建设的重任。即使相隔甚远,他们心中也必定回响着同一个声音——我们是中国人!唱到高潮,正好镜头摇到动情演唱的父亲,他的头发黑亮,眼里泛着微光。那一瞬间,我心如触电,转头看向身旁的父亲,尽管他的身材已不再壮硕,白发爬上鬓角,但那深情似水的眼神竟然一模一样。
听着首钢工人方阵深情的歌声,我的内心深处仿佛也产生了音乐的共鸣。但这一次,我心中的歌有了特别的韵味,这韵味是父亲通过青春传递的。一首老歌,原来真的可以跨越时间,将几代人的青春相连——“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那年,父亲正青春;而今,我也正青春!如今的首钢,已完成蜕变,冬奥场馆在这里展现风采。不管是当年的“火”,还是现在的“冰”,爱国的热情、凝聚的力量在首钢、在京华大地、在一代代青年人的心中传递。指导教师 王燕芳
分享
文汇中学初三(1)班 禹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总是让人偏爱,一棵老树,一方水塘,一条老街,一种腔调,都会时时勾起你的乡情,而我心中的乡情是酸甜的。
“冰糖葫芦,卖冰糖葫芦嘞!”儿时记忆中,在窄小而充满烟火气的胡同里,小贩们推着车穿梭,不时发出悠长的吆喝声,伴着人声、自行车铃声,汇集成一幅美丽的声音画卷。
一看到有人卖糖葫芦,妈妈就会让我自己挑一串。冰糖葫芦的口味虽多,我却对山楂情有独钟。红彤彤的山楂果裹上一层亮晶晶的糖衣,像极了过节时喜庆的灯笼,看上去就让人心情愉悦。一口咬下去,酸味立刻充满口腔,眼睛不由自主地眯起来,很快舌尖又传来了冰糖的甘甜。糖渣在口中被嚼碎,发出清脆的声响。每当这时,妈妈就会小心翼翼地盯着我,等吃完一个山楂果,她就折断上面的一截竹签,直到我吃完。
前几天放学路过街边小吃店,我和爸爸又看到了冰糖葫芦。“来串糖葫芦,谢谢!”我俩同时脱口而出,不禁相视一笑。我像小时候一样,仔细端详着每一串冰糖葫芦,挑了一串山楂最饱满、冰糖最多的。我吃一个、爸爸吃一个,我再吃一个、爸爸再吃一个,最后留下两个给妈妈。妈妈其实不爱吃甜食,但她回到家看到这份爱的“分享装”,“咔嚓咔嚓”几口就吃光了,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酸酸甜甜的冰糖葫芦,藏着我对家乡的爱和依恋,藏着幸福和团圆。指导教师 孙静
传承
育民小学六年级 李奕涵
漫步在古北水镇的青石板小路上,放眼望去,乌黑的瓦片、纯白的高墙、灰色的小船,仿佛来到了江南水乡。不远处便是一条小河,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
不知不觉,我来到一个小院。拨开门帘走进去,只见墙壁、天花板上挂满了团扇,错落有致,有圆形的、六角形的、梅花形的,扇面上绘着花鸟、风景、古今名画……我惊呆了,印象里团扇只是一把消暑纳凉的扇子,没想到竟然如此精美。
屋里有两位手艺人正在制作团扇,一位年长,一位年轻。
年轻师傅双手轻轻捏住一条打磨好的竹条放在火上烤,等竹条微软后,把竹条放在画好的模板上,小心翼翼地弯成圆形扇框;然后拿出新竹,慢慢地削细、削短,再用砂纸打磨成圆润的扇柄;最后钻孔、涂骨胶,一点点把扇柄和扇框连接起来。他做得一丝不苟,其间不时向老师傅请教……
老师傅正在用缂丝裱扇面。她先用喷壶给缂丝喷水、用手轻拍,并把缂丝熨平;然后将骨胶涂到扇框底部,把扇框放到缂丝上用手压实,再用图钉把扇面固定到扇框上;最后,在裱好的扇面上刺绣图案,针在扇面上飞快地穿梭,不一会儿,一只凤凰的轮廓就形成了。
看到这一幕,我的内心很受触动。原来做团扇这么难,要经过几十道复杂的工序,没有手艺人的精工细作、努力坚持,今天的我们很可能已经看不到这项技艺。
这次古北水镇之行让我明白,有着悠久历史的团扇不仅仅是工艺品或商品,它还承载着中国传统手艺人的执着和坚守,代表着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指导教师 潘欢欢
北京
北京学校初二(1)班 水致远
北京,是我从小生长的地方。我眼里的北京,是儿时家旁的龙潭湖,是小学时母亲单位附近的东交民巷,也是中学时学校旁的大运河;我眼里的北京,更是那有人情味儿的北京人。
美丽
北京是个美丽的地方。还记得小时候,我住在龙潭公园旁边,时常去玩耍。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童年乐园在我脑海中的印象已逐渐淡化,但有一幅画面始终抹不去。
那次,我在龙潭湖上游船,船至湖中心,我举目望去,一幅画面映入眼帘:前方的桥洞旁有游船三两只,桥上有游人四五个,湖边柳树下人影绰绰,春光透过密密麻麻的树叶,给视野里的景物抹上金辉,也罩上了一丝悠闲。
直到七八年后的现在,我才找到合适的句子来描绘这场景: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坚强
北京是个坚强的地方。三年前,我的母亲在东交民巷附近工作,她闲暇时常常带我去看巷里的建筑——德国使馆、法国邮局、法院博物馆、教堂……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教堂。教堂的墙是灰色砖筑成的,有两个尖顶,听别人说教堂正门曾经有一个小天使雕塑。而我只想着,物是人非,祖国早已脱胎换骨,不再是那个任人侵犯的国家,这些建筑的存在,会让我辈更加懂得少年强则国家强的道理。
活力
北京是个充满活力的地方。去年六月,我家搬到了大运河边上。我很喜欢沿着大运河晨跑,因为不仅能欣赏运河美景,还能遇到许多充满活力的北京人。
一次跑步途中,我看见一群头发花白的老人在运河岸边悠闲地骑着车,谈笑风生。老人们的身板不再挺拔,但精神头足足的,丝毫不逊于年轻人。
运河边的跑道上,人们来来往往,有年老的,有年轻的;有跑步的,有跳广场舞的,我眼中的他们,就像六月的骄阳,那么热情,那么鲜活。
人情
北京是个有人情味儿的地方。从大街到胡同,无处不流露出人情味儿。
记得有一个傍晚,我和同学走到东城区与朝阳区的交界处时,手机正好没电了,查不了导航,于是向路过的一位大爷打听如何乘坐公交车到目的地。大爷耐心地描述了路线,还不厌其烦地回答我们提出的疑问。告别大爷,我们根据刚才记到脑海里的路线前进,可走出一段路仍然没有找到那个公交站,正准备走回头路时,却看见了快步追来的大爷。
原来我们走后,大爷左思右想觉得两个学生夜行不太安全,就想送我们去公交站。可是,我们都已经上中学了,实在不应劳烦老人家,于是再次向大爷问了路,并且谢绝了他的好意。
这一次,我们终于顺利找到了公交站。我不经意地一回头,竟然又看见了大爷。他在不远处笑着冲我们挥挥手,回头走了。看吧,这就是北京的人情味儿,热情、善良、温暖。
这里就是北京,我长大的地方,我最爱的地方。今年,北京将迎来冬奥会这件盛事。我希望,北京的风采能被世界上更多的人看到,我更加相信,这个美丽、坚强、充满活力、有人情味儿的城市,将创造出更多珍贵的记忆!指导教师 范译丹
印象
一七一中学初二(18)班 宋梓瑄
走上北京的这条大街,两旁不是高楼大厦,而是朱红的墙与绿的瓦。冬日清冷的阳光下,寒风掠过光秃秃的树梢,鼓楼那雄伟的身姿矗立其后,显得格外硬朗。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以往那一幕幕关于鼓楼的印象。
初见,雾色朦胧中
那是一个雪后的清晨,前一夜的雾还未散去,姥爷趁着天冷带我前往什刹海的冰场。我蹦蹦跳跳地走着,不一会儿便有些累了,于是问姥爷:“什刹海还有多远才到啊?”姥爷伸手一指说:“你看到那栋红色的建筑物了吗?什刹海就在它的南边。”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雾色朦胧中,一抹红色若隐若现,依稀能辨认出是一座古代的楼宇。“那是什么?”我问姥爷。“那是鼓楼。”姥爷答道,“鼓楼里有一面大鼓,在古代,每天人们都会击鼓报时。”
鼓楼矗立在周围低矮的房屋之中,像是从天而降的神殿一般庄严而肃穆。我虽然无法看清它的全貌,但能感受到它的恢弘气势。不知怎的,我的耳畔仿佛响起了那清亮的鼓声——咚!咚!从那时起,鼓楼雄伟又典雅的样子,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再见,大雨滂沱时
傍晚从画室出来,突然下起了大雨,我撑着伞匆匆走在回家的路上。
走着走着,便到了鼓楼。在大雨滂沱中,它如同一块磐石巍然而立,雨滴落在翘起的房檐上,又慌忙跳向别处。鼓楼被雨水洗掉了灰尘,朱红色的墙壁就像是冬日的炬火,温暖人心。
天色已晚。望着大雨中傲然屹立的鼓楼,我仿佛又听到了那一下下击鼓的咚咚声。在古往今来的无数个日子里,不管是晴朗还是阴霾,抑或是狂风骤雨,鼓楼都是像现在这样风雨不动安如山吧?它的鼓声在夜晚将温暖与安逸传递给人们,成为人们可以依靠的港湾。
走在雨中的我心潮澎湃:希望自己以后能像这鼓楼一般,在风雨中、在困苦前屹立不倒,将温暖与希望传递给更多人。不知不觉间,鼓楼那高大的身影又在记忆里深刻了几分。
又见,碧空如洗下
大好晴天,我与同学一同游览中轴线,行至鼓楼附近的一处树荫下,我们放慢了脚步。
三三两两的行人在此驻足,其中有位老大爷端坐在板凳上,给身边的人讲起鼓楼从元代初建,到乾隆年间重建,再到嘉庆五年重修的故事。有几个小孩儿,在不远处嬉戏玩耍,时而好奇地围过来听上一段。
在蔚蓝的天空下,古老的鼓楼似乎焕发了生机。屋檐下各式的彩绘花纹在阳光照耀下格外美丽,绿色的瓦片熠熠生辉。我静静地欣赏着鼓楼,恍惚间又听到了有力的击鼓声——今天的它见证着北京的巨变。
“鼓楼和它所承载的文化或许正如这万里晴空,都见证着历史,又拥有无比广阔的未来。我如果像它一样,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接受新思想,未来也会有无限可能。”这样想着,我心中的鼓楼又鲜活起来。
一如初见,我的鼓楼
时至今日,我已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近距离仰望过鼓楼了,但每次见到它,都会有不同的印象,它或典雅,或雄伟,或充满活力。我想,每个北京人心中都有一个独特的鼓楼印象,而我心中的鼓楼,一直闪耀着璀璨的光,指引我走向未来。指导教师 赵彧
我读名家
浅谈老舍的“京味儿”
第八十中学高二(6)班 苑怡菲
老舍作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作家、艺术家,他所撰写的无论是小说还是剧本,都有惊世之作。其作品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京味儿浓厚。
京话京腔,京风京韵。老舍从小在北京长大,京城的风韵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拿《骆驼祥子》中人物的对话为例:“老头子手里呢,丢不了,甭害怕。”“赶明儿天大热起来,再加上蚊子,眼看着好好的牲口活受罪。”寥寥数语,浓厚的京味儿扑面而来,一下子将读者拉入小说中的世界。
“您甭吓唬着我玩儿……”《茶馆》中角色之间的对话随便截取一段,就可以还原一场老北京人的生活对话。带有鲜明特色的北京话,无疑为老舍的作品增加了亮点。
再说其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情节设计。仍以《骆驼祥子》为例,祥子一生三起三落,不过他的命运偶然与必然相交织,所以情节顺畅又不俗套,让我们好似真的体验了祥子的一生。各情节环环相扣,让人意外惊喜而又不突兀,一切恰到好处又有趣味,始终牵引着读者的心,让人欲罢不能。
质朴、切实的语言也是老舍的独特之处。区别于鲁迅的讽刺尖锐,区别于沈从文散文化的小说,区别于徐志摩华美的语言,老舍的语言更加平实,更加通俗易懂,其中的深意随着阅读的深入而让人逐渐理解。鲁迅的小说一针见血,老舍的作品则是把现实一点点撕开给读者看,汩汩血液渗透而出,直到黑暗现实血淋淋地摆在眼前。
老舍把美好与黑暗共同揉碎在文字中,看着成千上万的美好,被黑暗的旧社会撕碎,毁灭。在我看来,这比直面黑暗更加震撼。拿王利发、祥子二人为例,他们都曾有过人生的较高峰,但都被社会折磨最终陷入黑暗与尘埃。在我看来,这是他的作品最“可怕”之处。拥有后失去,时而天堂,时而地狱,比从未拥有,一直身处低谷,更令人难以接受。
这就是老舍,语言接地气儿却不简陋,作品情节跌宕起伏但合乎情理。
这就是老舍,从北京这片大地破土而出的文坛巨匠。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