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的羽色并不绚丽,但其鸣唱非常出众,高亢明亮、婉转动听,音域极广。与其它鸟类不同的是,夜莺是少有的在夜间鸣唱的鸟类,故得其名。为此,其美丽的歌喉常入艺术家的法眼,其一便是“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的《夜莺变奏曲》。这首钢琴曲是格林卡在1833年根据俄罗斯歌曲作家阿拉比耶夫的歌曲《夜莺》创作的。主题旋律根据俄罗斯民间音调写成,朴素生动。四个变奏中,主题旋律以不同面目在不同声部出现。引子宽广响亮,从强到弱。主题在二段体中呈现:优美纯朴的行板,由慢而快,俏丽活泼。第一变奏引出夜莺啼鸣。第二变奏继续模仿夜莺的鸣叫,摇曳飘忽,灵动不居。第三变奏如歌的旋律犹如对唱。第四变奏凸显舞曲形式,主题在高低声部交替出现,坚定有力。尾声逐渐增速,最后以丰满响亮的活泼和弦结束全曲。
格林卡是俄罗斯古典音乐的奠基者。1804年诞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他幼年就表现出对音乐的喜爱,从庄园的乐队中熟悉了许多俄罗斯民间音乐和外国作曲家的作品。13岁到彼得堡一所学校读书,不断从事音乐研究,学钢琴、研究音乐理论,1833年赴维也纳与柏林学习作曲。此后他与普希金等人士交往,大大促进了他的创作发展。为了发展俄罗斯音乐,他曾先后游历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他用俄罗斯音乐写出的民族风格歌剧包括《伊凡·苏萨宁》和《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这两部歌剧创立了俄罗斯民族乐派,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英雄的性格。格林卡还创作了几十首钢琴曲和80余首抒情独唱曲等。他于1857年2月3日病逝于柏林,享年53岁。
在格林卡的早期作品中,为数最多的是浪漫曲,这些浪漫曲基本上没有摆脱当时城市浪漫曲感伤主义的传统主题和调性,《夜莺》便是其中之一,其根据阿拉比耶夫1817年在牢狱中因思念恋人科尔萨卡瓦而创作的旋律改编而成。整个乐曲朴素生动,情绪明朗,是典型的俄罗斯抒情浪漫曲,表达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渴望爱情的美好愿望。格林卡在每一个变奏中都充满了对爱情的赞扬,同时还有姑娘与爱人分手的痛苦。整个曲调行云流水,大小调叠换中忧伤与明快共舞,结尾处的舞曲波澜欢快,轻盈碎乱,令人怡然。
然而若对西方传说中的夜莺故事久未释怀,再度听时便怎么也怡然不起来。夜莺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剧作《鸟》里面。此鸟在希腊神话里也有个美丽的传说。埃冬是底比斯国王泽托斯的妻子。他们有一个女儿埃苔露丝,埃冬不幸失手杀死了女儿,从此陷入了无尽悲哀和自责中。神祇们出于怜悯就把她变成了夜莺,从此夜莺每晚都要悲鸣,以表达对女儿的哀思。另一则西方神话是:Tereus国王强奸了Philomela,之后把她的舌头和手都砍掉,生怕她将此事透露给她姐姐Procne,也就是Tereus的妻子。但Philomela设法把Tereus的罪行编织进一张挂毯里,于是两姊妹为了复仇,杀死了Tereus的儿子,并把他的肉煮给Tereus吃。最后Tereus将Philomela变成了一只夜莺,Procne变成了一只燕子,Tereus自己则变成了一只老鹰,老鹰永远追逐着夜莺和燕子。
英国诗人罗伯特·布里奇斯的诗歌细腻而具有古典美。他依据传说创作了一首名为《夜莺》的诗作。诗人觉得夜莺的歌唱委婉动听,乃天籁之音。于是猜测它们居住的地方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而且山谷里的花卉和果实一年四季都不败,只有在这种桃花源的地方才能学到如此美妙的歌唱。但是夜莺作答:我们栖居的地方山是光秃的,溪流里的水早已干涸,我们的歌声不是来自于美丽,而是出自于满足不了的欲望和心中的痛苦,这些欲望和痛苦每天夜晚都在梦中折磨着我们。虽然别人听起来我们的歌喉是优美动听的,犹如完美的艺术,但就算是临死前的哀歌或是长长的叹息与我们暗淡的憧憬和深刻的绝望相比,也不如我们的歌声悲惨凄凉。在夜莺看来,它们的歌声不仅是欲望得不到实现而发出的悲惨表达,而且还是孤独苦闷的象征。夜莺接着说:我们的歌声可以让人听起来欣喜若狂,因为我们在倾诉着黑夜的秘密,然而每当黎明降临,每当五月的草坪和树枝绽放出花草和嫩蕾时,我们却只得沉默下来,倾听着千万只我们的同类在白天唱出的大合唱。
这样的回答仿佛给我们传递出一个启示:即美并不一定都诞生于快乐或满足,而很可能诞生于痛苦、失落甚至悲剧的毁灭,它们折射出一种震撼的美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