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婚姻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你所谓的成功是如何定义的?”“你看,你们结婚10年了都没离婚。”“门槛这么低?”“哦,美国人的平均婚姻寿命是8.2年。”蜜拉和乔纳森闻言相视而笑,表情微妙。
这是HBO新剧《婚姻生活》开场的一幕。该剧翻拍自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创作于1973年的同名经典剧。虽有珠玉在前,但HBO版《婚姻生活》借助阵容强大的制作团队成功翻新,在第7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展映时获得高度好评。
主创人员首先作了个巧妙改变,将原版主角的性别对调,变为“女主外男主内”家庭,不仅更富时代特色,也避开了“丈夫赚钱养家出轨”的传统套路。同时增加对种族、原生家庭和婚姻制度等当代热点话题的探讨,令故事层次更加饱满。而被保留的整体框架,依旧带有巨大的情感冲击力,观众称之为“一部剧讲透婚姻”。
故事非常简单。科技公司高管蜜拉和哲学教授乔纳森结婚10年,有一个女儿,婚姻生活看似美满。突然有一天,蜜拉告诉乔纳森,她出轨了,且对现有婚姻早已不满。蜜拉决绝地离开了,但两个人的关系并没有因此一刀两断。亲密、争执和痛苦压抑仍在他们之间持续。
剧中没有太多戏剧性场景,大部分镜头都是两位主角之间的喋喋不休。内容无非是一地鸡毛的婚姻生活,或狗血或乏味。有意思的是,在两位主角教科书般的细腻演绎下,观众竟迅速产生代入感,跟随人物共同思考现代婚姻中的所有敏感点:爱恨情仇、忠诚背叛、一夫一妻制和开放婚姻、自我救赎和成长……“全程好像在看我自己,审视自己的婚姻。”有评论说。
我们感受到了婚姻维持的不易。发现婚姻出现问题时,乔纳森寻求的解决手段非常中产阶级思维:我们要好好沟通啊。可讽刺的是,剧里他们明明一直在沟通。这在蜜拉意外怀上二胎后表现得尤其明显。
乔纳森得知消息,先是惊讶,然后小心翼翼地探问蜜拉的想法。蜜拉一边含糊回应,一边观察着乔纳森的神色。当观众以为他们达成一致,准备迎接新生命时,下一个镜头已经切换到了医院。蜜拉服下堕胎药,支走郁闷的乔纳森,然后用床单蒙上头,崩溃大哭。震惊的观众突然明白,之前所谓的理性沟通都是假象,双方在互相迁就中压抑着真实的自我,和睦的表象下,不满和怨恨悄然滋生。
真实得令人窒息。现实婚姻里的那些分歧和不满,很多时候不是靠沟通就能解决的。就像乔纳森所祈求的:“看哪里出错,然后设法补救。”蜜拉的表情是如此绝望,“我不喜欢你了,怎么补救?”
那么矛盾是否应当归咎于一夫一妻制?有不少观众如是问。但其实在第一集里我们就看到了作为对照的另一对开放式婚姻夫妇——猜忌、争吵、嘲讽和痛苦同样扎根在他们的生活里。
《婚姻生活》要展示的,或许正是“人性有多复杂, 婚姻就有多复杂”。
比如人们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和对情感的强烈需求。孤独是蜜拉和乔纳森屡屡提及的话题。乔纳森认为他们把彼此从孤独中拯救,开启了正常幸福的婚姻生活。但在接受心理辅导时,他自我剖析很多时候仍是心不在焉的,令蜜拉备感冷落孤寂,才最终导致分离。而蜜拉一度以为爱情治愈了人生,一旦激情褪去,不安感侵入,一地鸡毛的婚姻成了她痛苦抑郁的源头。新恋情让她重拾快乐和自信,但割不断的多方羁绊又让她很快感觉厌倦和空虚。
在《婚姻生活》里,我们看到感情不是非黑即白的,很多时候是混沌不明甚至自相矛盾的。对婚姻生活厌倦,但对感情仍有留恋;时常互相憎恨,但最终难以割舍。这也可以解释剧情里多处突如其来的“反转”。蜜拉坚定地奔向新恋情,却在签署离婚协议时反悔;乔纳森拒绝复合,声称放下才能往前走,可后来还是重陷与蜜拉的亲密关系。
结尾不是观众喜闻乐见的。我们看到单亲妈妈蜜拉和再婚生子的乔纳森决定放下高尚的道德感,随心所欲,不在一起也不分开。《婚姻生活》最后一幕:漆黑的暗夜,乔纳森被噩梦惊醒,蜜拉来安抚,两人相互偎依,定格。
这段感情最终还是动荡的,无解的。蜜拉说:“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在成长过程中没人教我们这些。我想应该教导孩子,爱情会结束,关系会结束。离开、分手或离婚,这是人生的一部分。”
婚姻问题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只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