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野蛮的自生长”这句话一度很流行,甚至成为“励志”语录。
有两个刺激欲望的内涵:可以“野蛮”到把资本的手段当目标、把偷税漏税和垄断当成功、把控制情感和舆论当效果,以实现“自由自在的成长”,长成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产业”“新业态”。
但是,今天这样的狂想曲恐怕演不下去了,正回归到一场更加“文明的自生长”新篇章中。正如风起于青蘋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这个成长的新篇章,同样伴随着一个个意想不到的音符,不过变得更加美妙和谐、规律开放和充满希望。
在不久前举办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就有很多“意想不到”。
比如,一款以向日葵和忍冬为主题的文创丝布,竟成了爆款,没想到这只是由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推出的系列文创产品之一。
比如,“觉醒年代”会与故宫、天坛、颐和园等交相辉映,成为一种独特的沉浸式主题体验场景,优秀传统文化、文物和经典影视作品可以“穿”在身上、“吃”进嘴里,“消费”在艺术潮玩中。
“数字开启未来,服务促进发展”,随着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同世界共享中国技术发展成果等一系列重要举措推出,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亮相信息服务专题展。一批新业态的文旅、文博、文创产业和产品,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文明的自生长”最鲜活生动的缩影。
有两个令人心动的新内涵:可以“文明”到让优秀文化真正日用而不觉,让科技创新和本土IP大放光彩,让一个更加健康生长、生生不息的文创新图景,为新发展理念的实践画龙点睛,以实现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虽然时过境迁,我们依然需要反观内省,因为“野蛮的自生长”从一开始,挂出的也是种种“文明”的标牌,其中有没有我们的摇旗呐喊?
比如“共享”。曾经,小黄车打着“共享经济”的旗帜,一夜铺满城市街头巷尾,但不过几年,就黯然撤退;而依靠低价优势和互联网模式起家的共享汽车,在一片厮杀中好不容易冒出了几个“头部”,却又因为泄露用户信息等问题被“下架”。“共享经济”中的野蛮“自生长”,遇到红灯。
比如“道德”。再多的说理教育和知识传播,恐怕敌不过一场有悖“道德”的游戏。游戏的“主人翁”们也满口仁义道德,打造一度火爆的“明星”子女齐上阵节目,把邻国的“文化”毫无想象力地复制进来,与课外培训市场双向推波助澜,控制了不少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当一些还不懂事的孩子,不顾家庭经济条件,为那些流量“偶像”“明星”巨额打赏,甚至为那些“虚拟偶像”埋单时,那些口中所谓的“孝顺父母”“勤俭节约”等美德,就变成了冷幽默式笑谈。
当越来越多的资本和虚拟经济交织在一起野蛮“自生长”,成为一个个可以实现资本绑架和产业垄断的“巨无霸”“独角兽”时,青少年素质培养的土壤开始变味、变质。当一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竞相争夺,一些媒体的阵地出现“顺则昌,逆则亡(包括有批评声音就被资本封杀)”的奇怪现象时,少数掌握“资本”和“流量”的平台和人们,变得忘乎所以,自以为无所不能了。
比如“创新”。有时不是在核心技术上创新,也不是在乡村振兴等共同富裕战略上创新,而是种种“平台模式和圈钱模式”的虚拟创新,连带涌现一大批“创新明星、企业家、文娱家”。一位拥有几千万粉丝的“创新名人”,最近因历史虚无主义言论而被质疑,一夜之间,他的社交平台主页变得空空荡荡,曾最爱侃大山、透内幕的他,也坦承“野蛮的自生长”获益于平台流量的巨大扶持:没想到费了10多年努力,花了投资人无数钱的几部电影没红,一个没花什么精力的节目却红得发紫了。
从 “野蛮的自生长”,到更加“文明的自生长”,表面上是一场产业变革、业态变革,背后深层次改革的革命性意义和影响,将更加厚重、深远。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作为“意识”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指挥棒和红绿灯。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野蛮的自生长”行为,都需要得到纠正,转向更加“文明的自生长”,成为与意识相适应的“物质”,因为“物质”再发展,都是为人服务的。
哲学家康德早就说过,人是目的本身,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只是把他当作工具来加以利用。
一个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社会,一定是把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人民追求的社会。
其实所谓“野蛮的自生长”并非都错,其中对一些市场和互联网规律的认识值得借鉴,比如既可以迎合用户、也可以引领用户,关键仍是背后的价值观是否“向上向善”,否则若反向而行,这种认识的应用越彻底,危害越大。
解决这种认识问题,还是需要我们不断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开拓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不断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正视冲突,并寻求解决的方法,获得更多心灵的自由。
比如,为共享产品注入新内核、创造更有导向价值的内容精品,越来越成为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不能为了贴近爆点话题而踩上道德红线,更不能为了商业利益,而践踏法律准则。
这样一个智能化、品牌化、精品化、体验化的过程中,不断生长壮大的新企业、产业和业态体系,如何让更多社群、人群实现公平,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和服务意识,也是一个关乎生命成长的新课题。
梁漱溟先生曾说:“尽一分义务,表现一分生命;而一分生命之表现,即是一分道德。”
在跨媒介、跨品类、跨行业的“破圈”“破局”中,破不了圈和局的人,会把时间都花在跟自己的内耗中。在自我内耗上多花一分钟,就少一分钟去解决问题。
真正自由自在的“自生长”,一定是处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中,以及人类文明的新形态进程中,具体表现为心灵自由自在“自生长”,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而当下,消费者对美好生活、优质内容、文化自信、科技创新的向往,和内容供给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依然是需跨越过去的一道坎儿。
中国社科院一份研究报告,总结了近几年来中国数字文化产业中涌现出的12种发展态势,其中与新文创有关联的占到了三分之一。
生生以致不息,生生方能不息——告别“野蛮的自生长”,才是最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自生长”。
我们正在踏进一片全新的、大有作为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