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刘天池因为在张艺谋电影《活着》中饰演哑女凤霞一角而出道;后来赴日本四季剧团学习;学成归来后,她不仅出演了众多影视话剧,还成为了一名表演指导老师,并创办了刘天池表演工坊。在担任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副教授同时,她还在《演员的诞生》《我就是演员》等综艺节目中担任表演指导,培养出不少行业中坚力量和新生代职业演员。
9月11日,成立五年的刘天池表演工坊,举办了主题为“请开始你的表演!”的年度开放日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让到场嘉宾和观众体验到了与表演艺术为伴的充实感受。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刘天池谈到了对表演艺术和演艺行业现状的态度,呼吁整个行业更加尊重职业精神,尊重表演艺术,尊重认真从业者,以及她对艺术、生活和人生的种种思考。在她看来,“表演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教育,则是激发这项奇妙能力的老师。在老师的引领下,保有好奇心、想象力、行动力的人,能发掘不一样的内心,然后怀揣发现惊奇的喜悦,通向更广阔的人生境地。”
练好“武功”帮助年轻演员应对“战场”
记者:你是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师,为什么还要在学校之外创办这样一个表演教学工坊呢?
刘天池:表演不是学了四年就学完了,就能都掌握了。四年的学校学习其实仅仅是入门。专业院校四年的完整教学体系,是把一个普通人训练成具备创作能力的演员,让他能够掌握一些打开自己身体的方法,具备演员的一些基本技能,懂得建立角色的心理状态。但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学,培养出的是半成品。学生们到外面拍戏时,由于拍摄现场的时间问题,还有一些主创的能力问题,导致很多年轻学生在“武功”还没有娴熟的时候,就已经被扔到了“战场”上,那一定是“丢盔卸甲”的状态。面对年轻演员们的这种困境,我跟我的好朋友也是后来的合伙人李梅说,我们做一个工作室,来延续一个“第5年教学”的概念吧。当学生们在“战场”上“丢盔卸甲”了,我们去帮助他把学习的欲望、技能,整合到一个娴熟的状态,去应对各种各样的“战场”,他的信心才会增强起来。所以在2016年,我们做了工作室。
记者:工作室会对演员进行什么样的训练呢?
刘天池:我在表演上一直坚持这样一个原则:英雄可以不论出处,但是想成英雄,就得有点武功招数。所以我们工作室会对年轻演员进行“魔鬼式”专业训练。我告诉这些孩子,在课堂上被我们老师打压,远远好于你们到了拍摄现场被别人打压。而且别人打压你们,我会心疼。因为我们老师一方面是训练者,同时也一定是保护者。但现场的一些导演或者工作人员,很可能直接就会对演员冷眼,或者言语上夹枪带棒。打铁还需自身硬,年轻演员要是想吃这碗饭,就应该把自己的专业弄好。对演员这个群体,我一方面希望这个群体能够茁壮成长起来,同时又深知并心疼这个群体。其实演员比较脆弱,任何人都可以对他们评头论足、指指点点,所以他们要承受的压力很大。作为老师,我真心希望帮助年轻演员们赶紧成长起来,这样才能让这个行业走向正轨,这是我们工作室要做的事情。我经常说,“你是想当一个老师,还是成为一个老师?这是不一样的。”当一个老师很容易,但成为一个老师并不容易。你要做到在你的整个场域把别人燃烧起来,把知识传递给一群年轻的孩子。
记者:演员和其他行业不同,有时可能一个没什么表演经验的人,能得到很多人的喜欢,而一个非常有经验的成熟演员,却可能会面对各种质疑,甚至会对自己的演技产生怀疑。那么演技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刘天池:表演、演技,其实跟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和阅历是直接挂钩的。在一个演员的艺术生命长河中,他的生活经历、素质修养、眼界视野,只有一层一层地提升,才有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驾驭更加复杂的角色。角色越复杂,演员的精神追求也就越强大。演员如果自己的阅历和探究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碰到复杂的角色就完了。作为一个演员,要在情感的熔炉里大炼钢铁,平时也要去滋养自己,而不是只用以前在学校学的“几板斧”去应付。所以演员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而且是跟自己的生活粘连得最为紧密的一项职业。作为演员,如果不抱住生活的根,就会腾空了,不知道去向哪了。而你对生活体验的越深,你所扮演的角色就会越丰富。
角色为王帮助演艺行业整体提升
记者:你认为演员和明星有什么不一样呢?
刘天池:我们成立工坊的时候,也正是演艺圈乱象丛生的混乱时期,出现了很多流量明星,他们带着大量的粉丝,背后依靠着资本的力量。他们来了以后,使原本学表演的一帮年轻演员被挤下去了。这些年轻演员没有了生存之道,本来“武功”就还没那么健全,又开始学别的“歪门邪道”,也跑去维护所谓的粉丝,去上各种视频平台,想尽一切办法去市场里做一些什么,反而把自己原有的表演能力给放下了。其实演员和明星的生产路径是不一样的,是两个不同赛道出来的,但是现在发生了畸形的胶着状态,导致了这样的现状。很多年轻演员本身并不具备明星的能力,自己的表演技术又没那么娴熟,但整个时代的大车轮把他们给裹挟进去了。这样就让普通观众难受了,因为他们的作品水平参差不齐。好在现在已经开始正本清源了,大家认识到,演员还是要有演员的职业能力的。
记者:到你们工坊来学习表演的,全都是演员吗?
刘天池:我们工坊之前来了一群从美国学习艺术回来的留学生。他们因为疫情的原因,没回美国。他们在美国的学校所学的专业并不是专门的表演专业,有学导演的,有学制片的,还有学摄影的,但他们都表示一定要学学表演。这个现象很有意思,这些在国外学习艺术的留学生,他们都意识到,自己虽然是在其他岗位,但表演是作品终极的呈现,所以大家都对表演产生兴趣,都应该有所了解。但我们现在的拍摄现场,很多其他工种对表演几乎是不了解的,或者只停留在道听途说,然后他们把对表演道听途说的、特别片面的一些要求,在现场扔给演员,告诉演员“你应该这么演!”演员就更懵了。所以我觉得,如果想让一个作品特别好,围绕着创作本体的所有职能部门的人,尤其是核心创作职能部门的人,都应该对表演有所了解。即使你不一定是一个身体力行的表演者,但你应该知道什么是表演,否则你说出来的话,或者你参与的意见,都有可能让年轻演员完全手足无措。
记者:看来影视戏剧行业的各个工种,都应该对表演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才能帮助整个行业提高进步。
刘天池:是的,一部作品的好坏,不是演员一个职业的责任,其他各工种都应该有共同的责任。当年张艺谋导演拍电影《归来》的时候,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他说:“天池,你跟了我这么多年,我就想问你,片场谁为王?”我当时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答案是“导演”,我就说:“是你吗?”他说:“不是。你再想。”我就尬在那里,不知道说什么。张艺谋说,片场里,所有人共同认知的“王”,应该是角色。演员也是为角色服务的;导演也是为角色服务的;灯光、布景所有各部门职位角色,都是为角色服务的。所以除了角色之外,大家都不是“王”,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耀武扬威,或者独树一帜,而是一定要把角色演好,所有人都是围绕着角色来工作。我从此以后就记住了这句话:“角色为王”。所以我现在面对很多现象能够跳出来看,我能够知道如何保护现场的氛围,因为角色是王,角色是唯一跟观众交流的人。我觉得,如果我们整个行业真的能够正本清源,真的回到一个原点时,我相信我们的表演就不再是一个玄学,而是一个科学。因为我坚持的不是表演有多么重要,表演当然很重要,但大家共同去把角色塑造出来,可能会更重要。
服务大众让人生变得更美好
记者:现在很多普通人在学习戏剧,学习表演,我看到你们的开放日活动有很多孩子参加,感觉现在戏剧艺术、表演艺术越来越被应用到大众的生活当中。
刘天池:应用戏剧其实是一个特别大的分支,也是我们工作室从2018年开始去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要场域。我们邀请过英国、美国、挪威等国际老师,来给我们传输一些在西方已经很成功的教学方法。应用戏剧的产生,源于二战之后整个欧洲面临一种精神上的坍塌,大家觉得生活无望,那时也是先锋戏剧最旺盛的一个时期。这个时候,有人突然发现,戏剧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专属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戏剧还可以是一种手段、一套工具,可以同时服务于我们生活和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包括我们的无处安放的情感和情绪,能够在假定的情境下,用比较安全的手段进行一些表达,所以即兴戏剧、教育戏剧、戏剧治疗等等这些就应运而生了。戏剧有治愈的功能。有些人人格有一些缺陷,或者心理有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当他能够有这样一个场地去释放的时候,他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我有一个学员,他是个纪录片导演,他当时来我们这里一定要学表演,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要解决我自己的问题。”他已经意识到表演其实是可以解决他的问题的。他昨天还给我发了很长一段信息,他说:“老师,我最终并不是要做一个演员,但是在戏剧工坊的这段时间,让我治愈了。”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戏剧非常大的一个功能。表演探讨的是人的学科,是人的总和,所以表演也是解开生活领域难题的一把钥匙。
记者:你们工作室现既有面对专业演员的表演教学,也有面对大众的戏剧教育?
刘天池:对,我们会严格区分开。专业线部分,面对的是艺术门槛里面需要的专业演艺人才,他们要经过严格的“魔鬼式训练”才能入行。面对大众的戏剧教育,是通过戏剧和艺术的方式,让人提高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在生活中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角色。现在我们工作室的戏剧教育主要集中在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对孩子的教育戏剧,另一部分是服务于学校的。我们也在思考,如何把素质教育和学科教育融合在一起,而不是把大家都培养成演员。戏剧教育不能全都培养演员,这太吓人了,这个不是我们的目标。我要做的,是让表演和艺术变得更真实、更生活,更好服务于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