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安迪·沃霍尔”展持续至10月:肤浅,但很美,不是吗?

2021-09-11 14:30:50

来源:互联网

非常受瞩目的艺术大展——“成为安迪·沃霍尔”将会持续至10月。国内关于安迪·沃霍尔的展览已有多次,此次展览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与匹兹堡安迪·沃霍尔美术馆联合推出,为观众呈现了沃霍尔在匹兹堡的成长岁月,身为商业插画师功成名就的十年时光,作为多产的摄影师、实验电影制片人和拼贴大师的艺术成果……再现了他的艺术人生。

“如果你想了解一个真正的安迪·沃霍尔,只需看看我的绘画、电影和我的外表,没有什么东西隐藏其后。”

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或元素其实很常见,以随处可见的商业图像为材料,出现在服装、抱枕、杯垫、年历等消费品上,和他有关的书籍画册在书店里畅销,以商业幽魂的姿态渗透至日常生活中。此次策展精心、别致,几个章节通过不同的、具有沃霍尔作品特点的色块衬托,按照作品类别和时间线索一一呈现,充满了视觉冲击力,观赏性也极强。

沃霍尔1928年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的一个蓝领工人家庭,他的父母是捷克到美国的移民。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小时候曾患上一种叫“风湿性舞蹈症”的神经系统疾病,症状是面部和四肢会僵硬且不受控制地抽动。疾病对他的性格也产生了影响,在治疗期间,他生性逐渐变得孤僻、抑郁、敏感,在长期卧床的日子里,靠着画画、听收音机和收集明星海报度日。他的母亲茱莉亚·沃霍拉一直鼓励他画画,在他成年以后,还继续和他长期生活在一起。

当沃霍尔的父母意识到儿子的艺术天赋以后,攒钱送他进大学去学设计。沃霍尔后来上了卡耐基学院的设计专业,并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成了优秀的商业插画师,他为制鞋公司画的广告、为唱片公司设计的封套使他在设计界崭露头角。他画了很多鞋子的钢笔画插图,由于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他每个鞋子画得都很独特,他将这些插图放在一个画廊出售,有不少人来买,每个居然能卖到25美元,这对于一个刚20岁出头,小有名气的设计师来讲已经非常好了。但他没有止步,他决定进军时尚行业,经过一段非常曲折的人生过程,他得以为《时尚芭莎》杂志做平面设计和绘制插图,并且很快在纽约流行艺术(波普艺术)界有了名气。沃霍尔在给杂志画插图的同时还采用丝网印刷的方法复印那些艺术设计,他给他的工作室命名为“Factory”,意指像工厂一样批量化地生产他的艺术。

“我的画面就是它的全部含义,没有另一种含义在表面之下。”

而真正把他送入波普艺术殿堂的,是1962年,沃霍尔以32幅《金宝罐头汤》系列画作举办了自己的首个波普艺术展,至今这32个罐头仍在世界现当代美术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画面很简单,就是将32个不同的金宝罐头横竖整齐地,甚至显得机械地排列在一起,硕大的logo宣告着它的商品身份。他还将可口可乐、罐头甚至美元、明星等商业对象置于画布中央,在当时是艺术领域巨大的创意,且完全打破了高雅与通俗的界线。也许是因为他长期混迹在商业圈里,与很多高冷、脱离世俗的艺术家不同,沃霍尔对大众传媒和消费文化有着很深刻的认识。

在那个年代,他意识到人们对于美的概念其实是跟着商业和消费的潮流不断变化的,与传统和现代无关——今天报纸上宣传了一个电影,大家就纷纷走进影院去欣赏;明天电视上为一种食物做了广告,人们就认准牌子去超市购买。人们再也不是跟着象征权威的学院派或者主流艺术团体去定义流行和美了,而是在媒体信息的狂轰滥炸下,被动的接受、被动的灌输。沃霍尔就在这个时代里,带着对商业的敏感,紧随流行趋势,附着在艺术的表层,做商业和艺术的黏合剂。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名人,你只需要看上去像个名人就可以了。”

沃霍尔对名气比对才华更有兴趣,在他那些艳丽的丝网印刷图中,主角往往是像玛丽莲·梦露、伊丽莎白·泰勒和猫王这样的演员和流行歌手。此次展览中的很多摄影作品,也都拍摄自那个年代的名人,他们是流行文化的承载者。在纽约,沃霍尔时常混迹于众星云集的名利场中。名气越大,他所持的观念也就越容易被看见、被接受。

“在未来,每个人都会出名十五分钟。”沃霍尔那句宣告一直流传至今,在某种意义上,这当然只是存心引发争议,但在另一种意义上,这句话可以说成了现实。当今的互联网让所有人都能朝世界吆喝出自己的声音。

无论是“自我复制”,还是“成名论”,跳出来看,在那个时代中沃霍尔又总像是个夸夸其谈者,而今却对大众传媒、营销方式都有着深刻的启发。而他的观念和艺术遗产,也已贯穿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一些独具眼光的评论家曾对沃霍尔的作品另有高论:“沃霍尔的作品使我们再次感受到,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而被我们视而不见的物体的存在。我们得以从全新的角度观察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把它们从日常的环境中剥离出来,并赋予现实存在的意义。”

“总有一天,所有的百货商店都会变为博物馆,所有的博物馆都会变成百货商店。”

安迪·沃霍尔过世30多年了,但他的作品依然在流行,很多人甚至在模仿这种风格创作新的作品。且当代艺术和日常生活的界线确实也越来越模糊,那些看起来不怎么像艺术品的艺术,也在不断地创造着惊人的高价,且这场变化如此深刻而持续。而年轻一代对于艺术品的认识、对待艺术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变迁。与老一代的买家更重视自己的“藏家”身份,有清晰的投资导向不同。新一代年轻人刷着互联网、看着动漫、追随着各类影音和运动明星,成长在现实与虚拟两个维度中,对于“经典”他们没那么重视,觉得自己的“喜欢”更重要。那些创造他们喜欢的艺术品的艺术家,往往和他们同处一代。无论买家还是艺术家,他们参与艺术的方式也在变得丰富起来——艺术盲盒、联名款的潮牌、潮玩、漫画手稿或版画……当代艺术作品的含义,再也难以过去的方式进行解读。

对有些人来说,当代艺术显得很肤浅。安迪·沃霍尔会同意你:“是肤浅,但很美,不是吗?”站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阔的展厅中,看着这些既像艺术作品,又像流行文化商品的展品,思考着当今新艺术的生态——丰富、包容、流行、更强的参与度……说不准沃霍尔的这个预言已经在慢慢实现了。

关键词: 10月 是吗 不是 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