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陕西扶风的法门寺地宫,开出了盛唐王朝的重重宝藏。地宫出土的文物等级之高、品类之繁、数量之多、记载之清晰、保存之完好,在中国考古史上罕见。
2021年夏天,“地宫宝藏——法门寺唐代文物精粹特展”在长沙博物馆开幕,开启了全国巡展的第一站,这也是法门寺地宫文物首次在陕西省以外举行的大规模、全品类展览。在长博的展厅内,你可以感受大唐地宫的幽深静谧,欣赏金银器具的璀璨焕丽,揭开琉璃秘瓷的神秘面纱——还有,不一样的故事。
大唐盛世,动物符号展现了唐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法门寺地宫版的“神奇动物在哪里”中,不仅有代表唐人修养追求的凤与鹤;还有预示生活幸福的雁、龟、鸳鸯;更有祈愿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的摩羯鱼、有翼兽……
听,有凤长鸣。
凤凰身披仙羽,从天而降,它被周灵王太子晋的笙响吸引,落于地面。笙凤和鸣,直上云霄。这是唐鎏金人物画银香宝子(一种盛香器具)上錾刻的“吹笙引凤图”。
传说凤凰“食有节,饮有仪,往有文,来有嘉”,正体现了君子端正克己的德行修养;它“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特点,也表达了高远的志趣与宏大的抱负,象征着中国古代文人志士的清高。
将香宝子转至另一面,又有鹤唳声起。这一面刻有东汉名士袁京隐居山林、抚琴引鹤的图样。两只被琴声吸引来的仙鹤一只单脚点地,一只伸颈向前,似与人互动,又怡然自得。在古代,仙鹤以其高雅的性情和美丽的形态被称为“一品鸟”,地位仅次于凤凰。人们用“鹤鸣之士”比喻修身洁行而有时誉的君子。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仙鹤;仪态端庄,从容不迫,是凤凰。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文物中,有34件含动物纹饰,其中有8只仙鹤、53只凤凰,它们或飞于茶罗,或停于炉台,或绣于丝绸,一姿一态,一纹一样,都代表了千年前的人们对于君子品性的向往。
不过,嬉戏于石榴花上的鸳鸯却听不懂仙鹤和凤凰的伟大志向,它们正卧于鎏金银盆底部,轻轻回头梳理羽毛。卢照邻《长安古意》有云:“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鸳鸯成双,石榴多子,錾于银盆,代表着唐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意愿或许并不高远,却饱含真挚与热切的生活情趣。
与鸳鸯同样成对的,还有北来的鸿雁。虽是初秋,它们却早早在香笼上排成了行。鸿雁是法门寺地宫文物中出现最频繁的动物纹饰,共56只,分布于9件器物上,其中以这件鎏金飞鸿球路纹银笼子上的鸿雁数量最多。笼盖上有5只飞鸿,内圈一只引颈向内,其余两两相对;笼壁上还另錾有24只飞鸿,均成对翱翔,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