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千刀一两漆”,漆艺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清代尤其是乾隆朝的宫廷漆器更是璀璨夺目。正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展出的“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朝漆器展”自开幕以来便引发广泛关注。从故宫院藏一万八千多件漆器中精选出的百余件具有乾隆朝鲜明特点、代表着清代中期工艺特色的漆器,诉说着清代盛世漆器工艺取得的卓越成就。
在故宫院藏漆器中,清代宫廷漆器收藏量最大。雍正时期,漆器制作在宫廷中得以恢复,到乾隆时期,宫廷漆器的制作呈现繁荣景象,并将古代漆器的工艺发展推向又一高峰。因此,乾隆时期的漆器成为清代宫廷漆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漆工艺种类繁多,清代宫廷漆器比较常见的有雕漆、描金、金漆、描金彩漆、戗金、填漆、镶嵌等。以下试通过乾隆朝宫廷漆器谈谈清代漆工艺的特色。
雕漆是髹漆工艺技法之一。根据文献记载,唐代已有雕漆,但目前尚未见到实物。现已明确出土、传世最早的实物为宋代作品。历代文人对宋代雕漆的溢美之词与实物对照基本符合,如“妙在雕法圆熟,藏锋不露,用朱极鲜”等。元代制漆名家辈出,其中的佼佼者张成、杨茂在《嘉兴府志》中青史留名,有经典作品传世。明代早期,为宫廷制作的雕漆髹漆肥厚、纹饰饱满、磨工圆润、雍容大方,开创了制作署朝代款漆器之先河。明代晚期,宫廷用雕漆的装饰纹样福瑞凝聚、龙翔凤舞,成为帝王追求福禄寿,抒怀达愿的载体。到了清代,从造办处档案记录中可知,雍正时期曾试图制作雕漆,但未能得到满意的结果,所以至今没有发现明确雍正时期的宫廷雕漆。到了乾隆时期,皇帝弘历再次在清宫造办处中寻找制作雕漆的工匠,并决定让牙雕工匠尝试,然而在完成几件后便没有再下旨继续制作,因为苏州织造送来的由南方工匠制作的雕漆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满意,自此清宫大部分的雕漆由苏州制作。雕漆的做法是先在器物胎骨上层层涂漆积累,使漆达到一定厚度,在漆呈软干状态时用刀雕刻出花纹,髹漆、绘画、雕刻相结合,以刀代笔进行漆器装饰。雕漆使漆工艺由平面艺术发展成为浮雕艺术,具有立体的装饰效果,是漆工艺历史进程中的一次重大革新。根据漆色的不同,雕漆又分为红雕漆、黑雕漆、黄雕漆、绿雕漆、雕彩漆等多种,也可对应称之为剔红、剔黑、剔黄、剔绿、剔彩等。清代中期剔红制作数量最大,工艺成就亦最高。此外还有一种雕漆为“剔犀”,因专以如意云纹、卷草纹为雕刻纹饰而归为一类。
清代雕漆漆层厚,雕刻深峻,鲜少藏锋。如此次展出的“乾隆款剔红百子图扁圆盒”,在盒盖、盒身、盒底通身满雕,百子嬉闹游戏,孩童们个个圆头圆脑,仿佛就要跃出盒面。人物身后,作为背景的建筑竟还有余地刻出空间结构,一方面说明漆层较厚,另一侧面也彰显出雕工的精湛。“乾隆款剔红海兽纹圆盒”则体现出清代乾隆时期漆器的另一个特征:雕漆工艺精细入微到极致。此件器身上的海水纹雕刻均匀,呈线状翻卷,漆线细如毫发且流畅自如,无磕绊瑕疵。海兽在波涛中顾盼嬉游,颇为生动,繁复的纹饰巧夺天工。
据明代漆工专著《髹饰录》记载:“描金,一名泥金画漆,即纯金花文也。朱地、黑质共宜焉。其文以山水、翎毛、花果、人物故事等;而细钩为阳,疏理为阴,或黑漆理,或彩金象。”描金漆一般指在黑漆或红漆地上描绘金色纹样的技法,有直接描金漆,以及利用漆的黏性在描漆后再扫金粉两种技法。“彩金象”是指用不同成色的金粉或金箔粘贴花纹的技法,从而使纹样有深浅不同的色泽变化。描金漆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表现力,战国时期就有工匠用极细的金银粉在器物上描绘装饰,唐宋时期更出现精致的描金器物,如浙江瑞安慧光塔出土的“北宋檀木描金经函”。但在其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一工艺没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明代的万历朝,虽有作品传世,但数量不多。清代描金工艺得到恢复并再次兴盛,雍正皇帝尤其偏爱来自日本的莳绘漆器,更是下旨效仿制作,这一类被称为“仿洋漆”。雍正七年十二月,为仿作洋漆活计,皇帝下令在圆明园修造地窨,从此养心殿造办处和圆明园造办处同时制造仿洋漆,标志着仿洋漆工艺进入了制作的黄金期,并持续到乾隆朝。
雍正与乾隆时期将日本莳绘工艺与中国传统描金工艺相结合,出现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清代描金漆器,“乾隆款黑漆描金山水纹方胜式盘”就是这类的典型。方胜样式是中国传统造型,方,即方形;胜,原指古代妇女首饰,后方胜逐渐演化为一种吉祥图案,被广泛应用在器物造型和纹饰上。此漆盘内随方胜形装饰描金山水亭台、小桥流水。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莳绘漆器中也有方胜造型的漆器,但常见两个方形中各绘不同的图案,如一个方形中是花卉纹饰,另一个方形中是山水纹饰,显示出不均衡的样式美。而中国的传统审美讲求对称均衡,此方胜式盘中的描金山水纹饰就以完整的园林风景适合在两方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