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汛以来,京城地下水位不断升高,密云水库蓄水量达到27亿立方米,创本世纪以来新高。
京城皆知密云水库,那是北京市的一盆净水,镶嵌在燕山山脉,有着“燕山明珠”的美誉。而密云水库的西北还有一座水库,水面略小,作用巨大。密云水库充盈,有赖于那里的不断供给,每年输水几千万立方米,十几年来已有十几亿方,默默为燕山明珠增光添色。这就是延庆的白河堡水库。
高峡出平湖,库水依偎着群山,水明如镜,清澈透底。白河堡水库坝址海拔560米,是北京地区海拔最高的水库,故有“燕山天池”之称。自1970年9月开始,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搬迁了水库周边浸没区内白河堡等10个村落,1983年建成这项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白河堡水库拦截白河上游之水,连接潮白河、永定河、北运河三大水系,还有官厅水库、十三陵水库、密云水库等。这一跨流域调水枢纽,对调节京城用水、保护沿岸生态,作用至关重要。特殊时期,延庆人宁可自己不用,也要保证白河堡水库向密云水库供水。
密云水库古时为通往京城的要道,建有石闸城堡,筑造精致,设有军事指挥中心。白河堡水库古时也是军事要地,建有精良的城堡,设有重兵把守,城堡名为靖安堡(又称靖胡堡),明代建造,因其扼守白河峡谷,俗称白河堡。
明代延庆州永宁县知县李体严在万历《永宁县志》中记,“城筑于嘉靖二十九年”,城内设有守备府。守备是较高级的军官,建有府第,常年驻守于此,指挥这一带的防御。城内驻兵众多,有“实在官军八百八十八员名”,士兵需营房休息,城内有兵营,又有官宅府第,规模不小。
靖安堡属于宣镇的东路,管控着“东当东河口,西当西河口,北抵嵯头墩,一路之极边也。边外六七里乱泉寺、许家冲”等重要关口,天险可凭。光绪时期的《延庆州志》还提供了详细信息,城堡设有南门与西门,且为砖城。这一带的城堡多为土城,唯独此地为砖城。外面包砖的城墙造价不菲,但牢固结实,经得住猛烈攻击,由此而见其军事地位。
靖安堡于明代为军地,军屯亦战亦耕,自给自足外还上缴田赋,“岁征屯田地亩本色粮一十一石八斗一升”。至光绪七年,《延庆州志》记述了这里的人口,靖安堡有“户一百零九,口六百九十九。共地七顷五十亩”。山区耕地有限而人口众多,这与明代此地驻有众多官兵有关。城内有“东西街一”,还有众多寺庙,“关帝庙,泰山庙,三官庙,东大寺,城隍庙在村中”,显然,这里是个大村落。
密云水库水位低时,石闸城堡露出水面。靖安堡今已浸没在水下深处,库水低时也看不到。白河堡水库岩壁上有摩崖造像,三尊连排佛像,每座高约1.5米,宽约0.9米,两尊轮廓模糊,只有右边的佛像可以清晰看出身形和姿态。佛像上方的石壁上分布着不规则的圆形或方形的凿孔,留下人工痕迹,石刻佛像上方当年可能建有殿宇外檐,或许下方还有地面基础。这处水域被当地人称作“佛爷湾”,从佛像的服饰、雕刻风格初步判断,石刻应为元代摩崖造像。
摩崖造像的出现,印证了这里曾是交通要道。元代崇尚佛教,京城北面的重要通道上多有摩崖石刻,诸如关沟、白马古道等。万历《永宁县志》中记,“靖安堡在黑峪口之后”。靖安堡向北便是黑峪口山口,是通往北方的重要通道,因此岩壁上才会塑出摩崖造像,护佑过往商旅游客。靖安堡也会成为商旅驻足之地。
密云水库北面有众多关口城堡,建有长城;白河堡水库北面也有关口城堡,也有长城。靖安堡沿古道向北几里,“东路边垣”横亘山巅。边是指长城,这是明代修建的一道长城,也是通道上的关口。关口内建有东边城堡,路边文物保护碑上书:长城白河堡段。城堡并非正向,残存的东墙有150米,南北略短。城堡曾驻有士兵,守住关口,为靖安堡的前沿。城内现在已辟为平整的耕地。
长城从山口处横跨而过,垭口两侧山上能看到自然坍塌的碎石,山口处城墙断开,修成公路,通往长城外的村子。可能因东路边垣,村子称“东边村”,曾发现过匾额“东镇河防”。村子人口不多,是很小的山村。村内有两块古老的硅化木,是侏罗纪的遗存,有着1.4亿年的高龄。化石体积不大,树皮、疤痕、年轮清晰可辨。这里硅化木的发现对研究北京及华北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环境、古树木分布状况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
登山而上,山顶处略平,残存着城墙碎石,现出一座不规则小堡的基础。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山下白河和沿河古道;向西南望去,可以看到白河堡水库大坝。遥想当年,一旦出现军情,在这里燃起烽火狼烟,靖安堡便能得知消息,及早做出军事部署。
靖安堡于岁月的消磨中渐渐淡出,留下的是依河水而称的“白河堡”。白河古称沽水,发源于河北沽源,经赤城入延庆,河多沙,沙洁白,故名。《方舆纪要》说:“顺白河至石塘岭,可二百里。山恶水深,称为天险。”河水向东入密云,曲曲折折,两侧山石嶙峋,一路美景,而今有着百里画廊之美誉。明珠、天池,两座水库同饮一河水,同处一座山,可谓燕山双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