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辙南辕》《我在他乡挺好的》为何口碑一反一正、截然不同?

2021-08-12 09:16:25

来源:互联网

都市女性群像剧是一种极富现实主义色彩的影视剧类型。一部优秀的都市女性群像剧,既要展现身份、性格与命运不同的女性的鲜明个性,还要透过她们不同的命运深刻地揭示当下社会现实的某种困境及女性集体的命运,更要具有现实导向的新价值观。

近来,《北辙南辕》与《我在他乡挺好的》两部以北京为背景的女性群像剧,引发了截然不同的评价。作为冯小刚导演的第一部网剧,《北辙南辕》形成高期待与低口碑之间的巨大落差,被观众诟病为不接地气的“悬浮剧”,从开播至收官豆瓣评分从没及格过;相比之下,咖位远远不如前者的另一部网剧《我在他乡挺好的》,却收获好评如潮,观众在观剧过程中直呼“太真实”,不仅引发了强烈的共鸣,而且引发了朋友圈各种各样安利,豆瓣评分高达8.2。两剧口碑一正一反,凸显了当下以女性群像剧为代表的现实题材影视剧创作中的“真实性”问题。

都市女性群像剧是一种极富现实主义色彩的影视剧类型

作为一个并非严格界定的概念,女性群像剧一般指展现三个或三个以上不同个性与身份的女性面临职场、生活与情感困境的影视剧。女性群像剧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但真正奠定其类型模式的是2003年播出的《粉红女郎》和2004年的《好想好想谈恋爱》,而真正带动规模化的类型创作要到2016年《欢乐颂》的热播,及随后的《我的前半生》《青春斗》《谁说我结不了婚》《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等类型剧的大量涌现。可以说,女性群像剧是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和消费主义潮流而兴起的一种影视类型:几个不同女性或因同学、老乡的关系,或因为租房或工作的原因,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产生了关联,在一种“姐妹情谊”的互帮互助下,共同克服“在他乡”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并因此获得成长。

此类型影视剧的“看点”聚焦如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三个以上不同身份、性别、性格、阶层和经历的女性,展现了当下社会女性的不同侧面,让女性观众具有较广泛的代入感;其次,不同女性在大都市所遭遇的现实困境,鲜明地展现了社会在城市化过程和消费主义潮流中新的阶层矛盾、性别困境与价值冲突;再次,在女性的“姐妹情谊”的背后,展现了一种立足于女性成长与独立的新时代价值观。在《三十而已》中,顾佳最终敢于离开丈夫开启自己的事业,王漫妮克服了自身对爱情与财富的欲望而寻求自我价值的提升,体现了女性群像剧的角色成长与自我价值的认知;而在《摩天大楼》中,几个不同女性联合起来对抗男性的家庭暴力,实现复仇,也是以“姐妹情谊”对抗男性暴力的价值表现。

“女性”与“群像”的意义,不仅作为一种让女性观众充分代入的观赏快感机制,更重要的是以某种女性集体的共同困境,在更为广阔社会空间与阶层冲突中,展现当下社会某种普遍性的困境,以及在此困境中新女性及其现代价值观形成的逻辑与过程。因而,都市女性群像剧是一种极富现实主义色彩的影视剧类型。一部优秀的都市女性群像剧,既要展现身份、性格与命运不同的女性的鲜明个性,还要透过她们不同的命运深刻地揭示当下社会现实的某种困境及女性集体的命运,更要具有现实导向的新价值观。

以此为标准,冯小刚首部网剧《北辙南辕》并不是一部合格的都市女性群像剧。该剧的败笔之处在于缺乏对现实困境的真实表达,以及其充满问题的价值观。尽管该剧编剧在访谈中标榜所写女性及其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皆有实例,但观众并不买账,认为其不接地气,“悬浮”于生活之上。这里的“悬浮”并非指该剧表现的是远离一般观众的一群富人的生活,而是指其人物困境缺乏普遍性与真实感。

实际上,文学影视作品的“接地气”,从来就不是说它们必须只能表现普通人的生活。那些能够进入世界经典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往往因为其表现了非常人生的极端处境,从而开拓出了人性最丰富复杂的层面而获得其成就。也不是说只能以一种写实的手法来表达,喜剧、荒诞、夸张,从来都是表达更高真实性的有效技巧。文学影视叙事的“接地气”,更主要指的是人物命运与戏剧困境的时代必然性与合逻辑性。作为国产女性群像剧的鼻祖,2003年播出的《粉红女郎》,尽管充满喜剧色彩和夸张成分,其对消费主义潮流下都市新女性精神世界的表达却是有力而充分的。《三十而已》尽管也存在人物标签化的问题,但其对当下社会中“30+”女性,尤其是中产阶层女性在家庭、婚姻与事业所面临的困境的表达,也契合了社会普遍性的痛感。

观众对“真实感”的呼吁及其共情共鸣的反应,恰恰是对虚假快感模式的不满

关键词: 北辙南辕 我在他乡挺好的 为何 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