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难以评价的皇室收藏家

2021-08-09 11:46:43

来源:互联网

近几年,提起书画收藏,“乾隆”是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话题。雄才大略的乾隆皇帝,凭借着人文素养深厚,格局恢宏,接纳多元文化,悠游于艺术天地之间,成为杰出的收藏家、鉴赏家、艺术创作主导者、园林建筑设计者,以及生活艺术的实践者。如此结论最能说明其收藏的成就——“乾隆时期书画收藏,奠定了两岸故宫博物院书画收藏的基础。”

乾隆皇帝在汉族文化的熏陶下成长,性尚风雅、意趣十足,一生游艺翰墨,对诗文书画均有极高的兴趣。他执政期间的清王朝,传统书画收集的数量和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中国其他朝代。其收藏整理的《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不仅作为中国清代宫廷收藏书画的著录,并且为后世保存了极为丰富的资料,对研究画史、考证书法名画的流传和鉴定,均有重要价值。

章宏伟,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博士后合作导师,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院校兼职教授。有《故宫问学》《故宫学的视野》等著作多部。曾获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奖章、国家新闻出版署科学技术进步奖、首届全国文化遗产最佳论著奖,负责故宫博物院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电视纪录片《故宫》(为总策划、制片人)。对于乾隆收藏,章宏伟做客齐鲁大讲坛,并作出精彩阐释——

“十全老人”乾隆已经做了好一阵子“网红”了,作为一代盛世帝王,他虽然贵为天子,但心里也希望自己能够是一个文人,甚至成为一代文宗。

所以,他特别喜欢做一个文人应该做的事情。作为“艺术爱好者”,乾隆作诗、书法、绘画无一不通,这为他成为“资深藏家”提供了先决条件。比如写诗,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那究竟哪一位诗人写诗最多?上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宋代诗人陆游一辈子写了12000多首诗,可能是写诗最多的诗人。其实,这个答案错了,写诗最多的是乾隆皇帝,他一辈子写了48000多首诗,一个人写诗的数量相当于现存唐诗的总量,只是质量达不到顶尖而已。所以回到对陆游的评价,应该说“写诗最多的一流诗人”才更妥当。

此外,乾隆也喜欢看戏。在乾隆年间,宫里唱的是昆曲,乾隆听的也是昆曲。在位期间,乾隆就建了5座3层大戏台。不仅有大戏台,在房间里还有小戏台。不难看出,乾隆应该很喜欢这样一种娱乐形式。在清宫现存的绘画里,还能看到乾隆在戏台接见外国使节的图画。

“朕自幼读书宫中,讲诵二十年来,未尝少辍,实一书生也。”在帝王的角色之外,乾隆一直也在经营自己的“书生”人设,随着清朝高度认同汉文化传统的潮流,乾隆也常“仿古制行之”。故宫藏画《是一是二图》中,身着汉人服饰的乾隆,正坐于榻上满心欢喜地观赏皇家收藏的各种器物。无论文化修养还是审美意趣,乾隆都更多地倾向于汉风,也更多地将自己的艺术心思放诸关内的千里江山之中。而且,乾隆还懂蒙语、藏语、阿拉伯语、维吾尔语等,也为他的艺术鉴赏奠定了基础。总起来说,乾隆的艺术积淀十分深厚,对艺术有着一种特别的感悟,也使他对收藏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精力。

在故宫养心殿西暖阁,有一间面积仅4.8平方米的小书房,乾隆为其取名“三希堂”,还亲书了匾额。为什么叫“三希堂”?其中一种说法就是乾隆集齐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三帖乃稀有珍品,故名“三希堂”。或许事实并非尽然,但最好地反映了乾隆对于收藏的痴迷。

乾隆的书画收藏,主要有三个来源,继承旧藏,清宫内部创作和宫廷之外的收藏。至于旧藏,大部分人认为即明清两代宫廷的遗存,但这一观点,现在看来值得推敲。

1644年,李自成匆匆入京,在紫禁城武英殿登基称帝后,就带着部队逃离了北京城,将宫里的珍宝洗劫一空。能带走的都带走,带不走的就毁掉,经此一劫,宫中的遗存已寥寥无几。因此,所谓旧藏,主要承自乾隆父辈,这种认识可能更贴近历史真相。

而清宫内部创作,应当说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清朝宫廷会组织职业画家,为皇帝、皇宫绘制作品,这些人连同瓷器、玉器、服装等制作人员归属于内务府的下属机构造办处。在康熙年间,造办处安置在养心殿,雍正即位后,养心殿改为皇帝居所,造办处移去他处。雍正所提的审美标准“内廷恭造之式”也是来源于此。乾隆时期,还出现了“中西合璧”,当时宫中有如意馆,会集了一批顶尖画家,其中就有著名的西洋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等。

此外,还有来自宫外的收藏。具体来说,又分为三种来源。其一就是进贡。但在有清一代,进贡已经不单停留在来自海外或者藩属国的朝贡。乾隆时期,皇帝给予部分人特权,允许他们给自己送礼,这种行为也称为进贡。这部分人中,有宗室,也有中央大官,地方大吏,内务府织造、验证、官差,以及一些退休干部,衍圣公等。

不仅人员上有限制,进贡的时间也有规定。清代有三个重要的节日,冬至,元旦和万寿节(皇帝的生日)。每当太和殿开大门,五步依仗、中和韶乐、三节来临时,官员们就要削尖脑袋,想方设法搜罗珍宝,投其所好进献给皇帝。乾隆曾在《续纂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序》中说,“自乙丑至今癸丑,凡四十八年之间,每遇慈宫大庆、朝廷盛典,臣工所献古今书画之类及几暇涉笔者又不知其凡几。”他又说,“朕不过酌量赏收,以联上下之情。”进贡上来的礼品,有的照单全收,有的退还部分,也有的全部驳回,收录情况一一记录在《宫中进单》中。

在乾隆四十年,七旬万寿时,各地进贡迎来了一个高潮。当时的朝鲜使节记载,光贡车就多达3万辆,还有人担的、骆驼负的、轿子驾的,为了争着运贡品,车辆争道催促,“篝火相望,铃铎动地,鞭声震野”。

既然皇帝特许进贡,官员们就不会严守三大节的规定,他们巧立各种名目进贡,灯节进灯贡,端午节进端午贡,皇帝赏赐恩典,还要“回礼”,有谢恩贡,总之五花八门。乾隆二度南巡时,礼部尚书沈德潜前往接驾,一次进献了书画七件。

朝贡如此热闹,但只在盛大节会时。在其他时候,宫里也会从民间采买字画,著名的无用师卷《富春山居图》就是这样传入宫中的。说起《富春山居图》,不可不提一段轶事。据说,乾隆很早就收藏了一幅子明卷的《富春山居图》,爱不释手,经常在宫里观赏,出门时还要带着。兴致来了,乾隆就在画上题字,竟然写了55处,把所有空白的地方都占满后终于作罢。后来,大臣傅恒得知民间有一幅无用师卷的《富春山居图》,便告诉了乾隆,乾隆和身边词臣看完后,一口咬定无用师卷是赝品,但饶是如此,他还是花了2000两黄金买了下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学者就两卷《富春山居图》的真假展开热烈讨论,基本认定无用师卷为真,而子明卷为假,乾隆当时确实看走眼了。

另外,许多字画是靠“抄家”进了乾隆的口袋,这部分甚至超过了进贡所得。在帝制时代,有两套财政体系,除了国家财政,还有皇家财政——归内务府管,是皇帝个人的钱包。抄家是皇家财政的一大经济来源,“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便是这么来的。明珠后人承安家中藏有许多珍稀字画,被查抄时乾隆特意叮嘱“昨据面恩等奏称,查出承安什物内所有字画册页已交懋勤殿认看,书籍请交武英殿查验,至于字画一项,因承安身为世家子孙,必有唐宋名人真迹可供鉴赏之物,着彭元瑞、金简择其佳者数件,附本报之便,先行寄至行在,以备途中遣兴。”

就这样,既有前代承继,又有时人创作,各方字画收集,多管齐下,乾隆宫中的书画收藏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

乾隆时期的收藏,其实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从正面看,乾隆时期的书画收藏,奠定了两岸故宫博物院书画收藏的基础。如果没有他的收藏,两岸故宫博物院的书画收藏,会逊色很多。所以,乾隆的藏品对历史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也有负面的影响,乾隆把大量有价值的字画、藏品搬进了宫中,民间很难有机会去临摹这些绘画作品。没有了学习、鉴赏对象,导致清朝在乾隆以后,整个国家的绘画水平出现了断崖式下跌。

关键词: 乾隆 难以 评价 皇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