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司机,这个几十年前在印度令人羡慕的职业,变得很普通。不过,司机这个群体在印度是很特殊的存在,他们仍然有自己的骄傲,许多人坚信公路就如同战场一样需要去厮杀奋斗,只有血液中流着武士血液的种姓才能成为一个好司机。跟印度整个社会结构类似,司机也分三六九等,有高低贵贱之分。
在印度,司机分为两类,开自家汽车的叫Driver,给别人开车的专职司机叫Chauffeur。本文所写的印度司机是指后者。当年记者初到印度,第一次开车去新德里和卫星城古尔冈之间的一个超大型购物综合体的时候就蒙了,只见路边的指示牌有两个,一个写着Driver,一个是Chauffeur。后来才发现,写着Driver的引导去的是商场地下停车场,而Chauffeur的停车场则离商场足有一里地远,而且地面都没硬化,车辆一过尘土飞扬。
印度的司机一般不进商场,他们往往会聚在停车场边的树荫下一起打牌聊天,一边嚼着帕安(一种类似槟榔的印度小吃)一边等候主人的电话呼叫。这里用“主人”一词而非“雇主”,是因为这个词更能够表达私人司机Chauffeur与其雇主不仅是雇佣关系,而往往是一种类似人身依附的关系。依据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白老虎》(White Tiger)就深刻揭示了印度这种由阶层和种姓带来的鸿沟。电影中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司机巴尔拉姆名为富人家中的司机,实则为毫无自由和尊严的奴仆,影片中司机最终实现了阶层的跨越成为企业家,但代价是犯罪及家人的生命。
司机这个职业在印度的地位算不上高,但也绝对不低,论起来,印度教的大神克里希纳可算是他们的祖师爷。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克里希纳就化身为阿周那的车夫,算得上最古老、最有名的一位“司机”了。
现实生活中在印度众多底层人民眼里,能够穿制服(衬衣)、拿薪水的司机无疑是高人一等的。司机这个群体内部也是有高低之分的,即便同一个家庭或公司雇的司机地位也不一样。比如开豪车的司机就比开普通车的地位高,空调车司机就比没有空调的车的司机地位高……正像《白老虎》中所描述的那样,主人公巴尔拉姆起初在雇主家中担任二号司机,要受一号司机的领导和压迫,后来巴尔拉姆用计赶走了一号司机,取而代之,开的车也从经济型的玛鲁蒂铃木升级成了三菱越野车。
地位的高低并没有明文的规定,更像是社会的潜规则在起作用。同样的,印度不同种姓也并不像网传那样仅仅依靠肤色就能够区分,种姓更多的是对不同人从事不同工作的限定。《白老虎》中巴尔拉姆学车的时候,锡克族教练就对他出身于制糖种姓能否学好开车提出质疑,教练认为“汽车如野兽、公路如同莽林,只有流淌着武士血液的拉杰普特人、锡克人才能驯服野兽,咆哮着在路上前行……”
“人是分阶层、分等级的,什么阶层的人就有什么命,就该干什么活”,这就是种姓制度的约定俗成。当年记者在老德里有一次自己换备胎的经历,结果引发许多印度人围观,他们就是纯粹好奇这个明显不是司机装扮的人为什么会自己干体力活。所以许多印度富人家庭都会花钱雇个专职司机开车,需要支付的薪水也并不太高,大城市司机的平均月薪大约1.5万—2万卢比(约合人民币1310元—1747元)。
在印度富人区的高档公寓楼,司机一般是住在地下室离地下车库比较近的地方,方便接到雇主电话随时出车。而出门在外的时候,雇主住酒店的时候司机一般是住在车里的。意识到这个问题是记者一家刚到印度的时候,去北部山城莫纳里旅游,我们租的伊诺瓦商务车的司机很有礼貌,但就是身上总有股隐隐的汗味,后来才发现他没有地方洗澡、洗衣服。一询问才知道他晚上是住在车上的,后备厢一卷薄薄的毛毯就是他的铺盖。后来我乘坐其他车型外出的时候,也总会在车上发现类似的行李卷。
在印度中短途旅游,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旅游公司或租车公司租赁一辆带司机的汽车,很少有人胆敢在印度的路况下挑战自驾游。毕竟,各种车辆、行人以及牛、狗等动物混行的道路是非常考验驾驶技术和经验的。而且司机有时候会把车停在路边,离开一会再回来。一开始记者以为他需要休息,后来才了解到在印度开车,每经过邦与邦之间边界的时候要去交税。路上也没有关卡,也没见警察或路政人员拦车检查,到了哪里该交税、应该交多少,怎么可以不排队节省时间……只有经验丰富的职业司机才能了解透彻。
大货车和旅游大巴的司机同样是以车为家。记者有一次在印度南部乘坐大巴车旅游,在路边等车时得知带着旅行箱一起等车的两位外国姑娘是从德国到印度穷游的。车来了,行李舱打开的时候德国姑娘尖叫起来,大喊:有人死在里面啦!记者不禁略带“优越感”地跟其他当地人一起从心底默默嘲笑她们没见过世面。跑长途的大巴车经常是两个司机一起出行,一路人歇车不歇,行李舱中睡觉的那位是倒休的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