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热带往事》,匆匆坐上火车,回家过端午。和父母聊天、散步,回到家里,试图回想对电影的感受,一片茫然。想起看电影时的自己,有点困,有点急,好像一次次被什么东西挠着,却又发现其实什么也没有。
电影像是毕赣和刁亦男的结合:迷幻的色彩,颗粒的质感,氤氲的热度,犯罪和情欲,音乐、雨和夜晚……出现在主演名单里的陈永忠,似乎也将电影和毕赣联系了起来。没想到“老姑夫”直到结尾才出现,要张艾嘉讲出她的故事,张艾嘉摆摆手说不讲啦。这个拒绝讲述的场景,好像说出了导演与毕赣之间的差异:剥去技巧上的别具匠心,看到的并非诗意与追寻,而是重述一个本应出现在“法治在线”里的故事。
电影前后两段是分裂的:前半段讲彭于晏扮演的王学明以为自己撞死了人,想自首,又害怕;想赎罪,又迟疑。他接近受害者老梁的妻子,张艾嘉扮演的梁妈,感受着她的温暖与诱惑,也捕捉到她微妙的情感起伏。最后他终于鼓足勇气,承认自己撞死了她丈夫。没想到,她说:她丈夫是被枪打死的,身上有两个弹孔。
王学明的沉重瞬间落空,这引出了交通肇事背后的案中案。和张艾嘉的纠葛也告一段落,彭于晏又独自踏上寻找真相的旅程。这个旅程相当单薄,他找到老梁去过的大排档,盲人歌手章宇告诉他,老梁和人发生过争执,说东西藏在火车站。王学明捡到过老梁身上的钥匙,于是前去火车站取出藏在储物箱里的钱,也在那里遇到杀害老梁的凶手。经过激烈的追逐,他制服了凶手,自己也最终进了监狱。
一个半小时的电影,还要分成两段,是因为每段都很老套,自己撑不起来。等观众看到一半,感到疲惫时,要用后半段续上一口气。这显示出编剧能力的限度。电影的过程不能说不曲折,只是这种曲折,其实是平面的、直接的,缺乏深度和立体感。除了分隔开前后两段的意外,人物的反应、故事的发展,都是显而易见。只是因为节奏明快,才不惹人厌倦。被明快掩盖的,其实是情节的浅陋。
据说,彭于晏为了这个角色减重32斤,并且花了大量时间观察空调维修工的生活方式,诸如高低肩走路之类。演员的专业精神可嘉,可惜意义不大。不过批评彭于晏的表演缺乏突破,其实也是冤枉的。因为电影并没有给他提供什么向内开掘的空间。
王学明是一个缺乏个性的主人公:他是一个不坏的年轻人,想自首,想赎罪,想解谜,这都是可以想见的反应。可是,除此以外呢?电影提供给我们的姿态很多,提供的深度却很少。王砚辉的演技当然更出色,但能做的也不过是“像”一个警察而已。在面对歹徒的时候,他表现出一瞬间的胆怯,定了定神,又冲出去。这一点当然很细致,却是孤立的,电影根本无暇做进一步的表现。
换言之,电影尽管有诗意的外壳,内里却是偏向纪实一路,人物都是扁平的。即便是最有魅力的张艾嘉,其魅力也不来自角色,而纯粹是演员本人的气度使然。
就是在此前提下,我们看到了导演温仕培的努力。叠印手法的运用,面部表情的特写,犯罪现场的闪回,都给电影增添了力度。几处诉诸幽默感的片段,包括居委会大妈的来访,对东北大哥的审讯,以及一枪打出八发子弹的设计,也难得不出戏。
可惜即便如此,导演和观众还是心知肚明,在音乐、画面的严密包裹之下,电影讲述了一个缺乏个性、过于浅白的故事。电影的主题曲:《Are you lonesome tonight?》本该象征着电影整体的孤独与迷离,可惜创作意图早早等在前方,就是不见情感被叙事推进,只能沦为空虚的礼品包装。
从片头对湿润的牛眼睛做特写的那一刻起,观众就在期待看到一部充满宿命感的犯罪电影,期待能够被电影的内核吸引进去。可惜这里虽有犯罪,却没有宿命。就像虽有热带,却不见往事一样。习惯在细节中获取刺激的观众,或许会找到很多兴奋之处。只是这些与叙事无关的刺激,总会很快暗淡、消逝。
想不到《路边野餐》过去不到几年,影像风格陌生化的红利就有消耗殆尽的危险,未免让人怅然若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