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一幅画?
佳士得拍卖行前部门总监、美国艺术品交易商协会主席迈克尔·芬德利认为,认真就好。据说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一次调查表明,参观者在一件艺术品前平均花费的时间是10秒钟,选择“速行”路线的人们可以在两个小时内看完500多幅画,典型的“匆匆一瞥”。雪上加霜的是,博物馆提供的各种电子导览设备,只提供“经典作品”的粗略知识,却完全无助于审美体验。而市面上充斥的艺术鉴赏书籍,用了太多篇幅讲艺术家的轶事,对艺术作品本身却语焉不详。所以,认真去看,抛却成见去看,“不插电”去看,这才是一切的基础。
我认同芬德利,“眼缘”是重要的,爱的最高境界是一见钟情,无论是爱上波提切利还是爱上街头涂鸦,都值得尊重,只要有爱,终是会发出电来。不过,作为一个斗胆在大学里开了“图像学研究”课程的教书匠,我又不全然认同芬德利,爱不能止于一见钟情,还要追求天长地久,爱上一幅画很容易,而懂得一幅画却很难。
文化研究的看画方式
研究,是看一幅画的最好方式。正如艺术史巨擘潘诺夫斯基指出的,“现实中根本没有完全‘纯真’的观看者”,因为对于艺术作品的体验不但有赖于观看者天生的感受力和所受的视觉训练,而且有赖于他的文化素质。
从文化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非常学术地分解成以下步骤:一、确定原貌,作品是否经过改动。二、作品历史,作品委托者以及作品原初确切位置,后来的命运。三、作品分析,作品的所有细节,图画人物与事物的名称,理解图像动作安排,构图和焦点。四、创作重建,研究作品的制作过程,从草稿和相关草图中寻找线索。五、创作根源,寻找作品表现的文献根据,求证画面动作或个别要素的意义与传统。依照类别史、图像和主题传统进行排序。六、作品语境,对于与该作品相关的风土人情、社会、历史状况进行整体掌握。七、作品理解史,寻求不同时代对同一作品理解的证据,尝试解答作品确实未被进一步研究的部分,考量误解的可能性。八、意义的批评,厘清每种意义的方向,容许各类异质问题。这整套方法固然看起来冬烘八股,对于爱好者而言,直如山阴道上,目驰神往,渐入佳境。
尤记得中学时代,第一次在铜版纸画册上看到故宫本《韩熙载夜宴图》的照片,体会到什么是爱——爱就是目光的痴缠,离不开。那状元郎的红袍,颜色如此饱满,衬着石绿色的榻席,竟然大雅。还有琵琶上的荔枝彩绘、被子上的团花锦纹、屏风上的长松怪桧,无不刻画入微。文人画的黑白墨戏看久了,第一次看见工笔重彩的《夜宴图》,那种震撼之感无以言表。自明清以降,雅士的高级趣味是“超越再现”而趋于“表现”,《夜宴图》使我第一次认识到古代的“再现”可以到达这样的境界,值得认真对待。而还有什么比“研究”更能体现一个“忠粉”的痴情呢?
此后,学中文、学历史、学媒介,读书三十年,我终于可以用图像学加艺术社会学的方法解读此画了,有趣的是,一旦抽丝剥茧,顿觉此画扑朔迷离,而种种不确定性,恰是一种成瘾机制,益发让人欲罢不能。
莫衷一是的创作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