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剧组走进北大“探亲”,主演分享拍摄故事

2021-05-14 11:46:08

来源:互联网

5月13日下午,电影《1921》剧组开启杀青后首场活动,导演黄建新、郑大圣带领黄轩、袁文康、王仁君等演员,来到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跟北大的莘莘学子们一起度过了一个温暖而充满激情的下午。他们回溯历史,展望未来,最后以北大学生代表合唱的一首《少年》让气氛达到高潮。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见证了初心与使命的信仰力量。在13位“一大”代表中,在北大学习和工作过的就有5人。陈独秀、李大钊都曾经在北大任教。可以说,此次《1921》剧组来到北大,是一次“探亲”活动。

“毛泽东当年也是打工仔”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里,座无虚席,学生们早早就赶来占位置。一位学生告诉记者,能够在大银幕上看到历史上那些知名的北大校友,“感受他们的风华青春和革命激情,这个机会岂容错过。”

电影《1921》以一段家喻户晓的建党历史为基础,以全新视角聚焦百年前“90后”的时代使命,再现了“先辈少年时”的筚路蓝缕。同时以革命先贤普通人的一面作为切入点,描摹富有烟火气的伟人群像。

导演黄建新10年前执导了《建党伟业》,着眼点放在重要的历史节点和历史事件上,而这次拍摄《1921》,如何突破创新,是他最关心的,“每一次电影创作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挑战,我们还是回到做电影最初的逻辑里,把所有注意点都集中在人物上,那一年,这十几个人的情感、个性、表达方式、生活范围和生活习惯,一点点展开,建立观众和角色形象之间的联系。”他透露,影片一开始就是年轻的毛泽东扛着一个大包在洗衣房打工,“毛泽东当年也是一个打工仔,他跟我们年轻时的生活一样,在奋斗。对我来说,这个角度是新鲜的,《1921》跟《建党伟业》是有很大不同的。”

导演郑大圣表示,一部好看的电影,要有鲜活的人物,有心灵世界,有生动的生活细节,这首先来自于史料依据。他透露,剧组前期做了大量工作,翻看了大量资料,“我向大家推荐《毛泽东的早期文稿》,文稿中甚至还有这样的评注:呵呵,我要高声笑了。这是一百年前的毛泽东同学,这些细节能够帮助我们想象当时的生命状态。”他强调,电影《1921》创作遵循的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

选角标准是身上有“少年气”

活动现场,李达扮演者黄轩、李汉俊扮演者袁文康、毛泽东扮演者王仁君、董必武扮演者祖峰、王尽美扮演者刘家祎、陈公博扮演者张超、周佛海扮演者张云龙、许德珩扮演者郭子凡等,分享了自己拍摄时的经历和感受。

黄轩回忆,自己饰演的李达,影片一开始是留长发,不过很快剃了光头,“这是导演有意设计的。”剃完后,回到居住的地方,他就跟片中倪妮饰演的王会悟结婚了。说到影片拍摄时印象最深刻的片段,黄轩称是影片中这些年轻人抱在一起唱《国际歌》的时候,“10年前拍《建党伟业》的时候我们在片中唱《国际歌》,这次也一样,大家慷慨激昂,饱含激情。”

祖峰在片中饰演董必武,这个人物1921年时已经35岁了,“我听到现在很多人说,有梦想真好,有梦想是一个很奢侈的事情。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塑造,让观众看到银幕上的这些年轻人,眼睛里含着希望,身上带着纯真和纯粹,他们在当时抛洒热血的激情,是无比浪漫的。”

郭子凡在影片中饰演北大学生许德珩,他表示,这次来到北大怀着敬仰和感动之情。不论是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这样的“灯塔”,还是自己饰演的许德珩,以及邓中夏、罗章龙等率先觉醒的年轻人,都是在北大期间革除封建思想、接受新思潮的,“我想到了他们一百年前在这里的学习成长,心中充满了感动和向往。”

制片人任宁透露,他们从开拍前一年就开始选角,形神兼备是最重要的原则,“首先要形似,‘一大’代表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最小的代表才19岁,《1921》以年轻演员为主。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演员身上有少年气和青春感。”剧组在上海车墩影视基地一比一复原了“一大”旧址、“二大”会址、李达和王会悟的家、“一大”开会时代表们下榻的博文女校、《新青年》编剧部等建筑,甚至还搭建了一座老石库门建筑群。

关键词: 1921 剧组 走进 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