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纪正青春 | 热血青年为何从中法大学踏上革命之路?

2021-05-11 10:31:20

来源:互联网

编者按:北京是中国现代文化(新文化)的发源地和代表城市,是中国文化新旧转型、推陈出新的典范城市。它,镌刻下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它,沉淀着历久弥新的红色记忆。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千龙网推出“一世纪正青春”系列策划,深入五四运动起点北京大学红楼等北京红色遗址,寻访百年来凝聚在历史与现代中的红色基因,感受始终澎湃在脉搏里的磅礴力量。


中法大学旧址(资料图 杜建坡 摄)

中法大学旧址:东黄城根北街甲20号

以北大红楼为中心,附近几公里范围内,存在着多个红色底蕴深厚的文化地标。

到五四大街往北拐,进入东黄城根北街。左边是绿色葱茏的皇城根遗址公园,右边是灰色的民宅。走到路中段,一座高大的灰色建筑出现在眼前,这就是中法大学旧址了。


中法大学旧址(资料图 马春城 摄)

那时候,国内一批有志青年远涉重洋,在法国一边做工,一边读书,希望以这种方式掌握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归国后用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办法使中国富强起来。

把法国先进的教育制度引进中国,培养出高水平科技、文化人才,也是李石曾、蔡元培的理想。对他们而言,创办一所正规的、培养知识精英的大学,是把这个理想变成现实的路径。中法大学前身是民国初期蔡元培等发起组织的留法勤工俭学会创办的法文预备学校,校址在西山碧云寺,1920年改称中法大学西山学院。


中法大学旧址(资料图 马春城 摄)

中法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活动据点。1922年,建立以肖明为书记的中共西山支部,1923年,建立以肖明为书记的中共中法大学支部。1923年11月,由颜昌颐、肖振声介绍,陈毅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转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正式党员。经组织批准,他担任中法大学党支部书记。这是陈毅在党内担任的第一个职务。

当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搞统一战线,向群众宣传,发动群众。陈毅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正如校长李书华后来所说的那样,“陈毅作为学生,哪儿是读书!读书是掩护,其实是在搞革命”。他每月召集一次党的会议,传达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安排党在学校和附近农村的工作,为党的工作奔波忙碌。

1925年4月,陈毅与金满城、李嵩高在北京香山成立“西山文社”,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中,《归来的儿子》讲述的是一个朴实善良的妇女,丈夫死后,身边只留下一个6岁的女儿。儿子外出求学,数年未归。她渴望远游的儿子早早归来,陪伴她安度晚年。儿子归来后,她有说不出的高兴,之后却是深深的忧虑,并不是儿子不孝,而是因为深深嵌在儿子脸上的愁闷。每每说及世上大乱,他就异常着急愤怒,常常一个人关在房里思索,有时痛哭,有时大笑,乡里人都当他是个疯子,不敢挨近。其实这个儿子爱他的母亲,更爱他的人民。最终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又离家出走,去“与当官的作对”。陈毅把自己的革命思想用小说的形式表达了出来。


中法大学旧址(资料图 马春城 摄)

作为中法大学的学生代表,陈毅还参加了北京市学联的工作,投入到领导北京各校的斗争中。当时,中法大学在北京各大专院校中是最不成规模的,人数既少,组织也松散,甚至连一个统一的宿舍和伙食单位都没有。但是,每次示威游行,中法大学的学生都表现出强大的力量。一次游行的队伍与警察发生冲突,陈毅率领中法大学的同学奋勇冲击,使游行队伍得以突破警戒线。陈毅在各校学生中很有威信。每当这样的时刻,同学们总是喊:“去找陈毅!去找陈毅!”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陈毅和同学们到碧云寺迎丧,并参加守灵。然而,孙中山尸骨未寒,国民党右派就背叛孙中山的革命政策,陈毅对此义愤填膺。在斗争实践中,他深刻地认识到,直接受帝国主义者宰割的工人和农人才是革命主力军。7月28日,陈毅在《京报》副刊发表题为《谁是救国的主力军》的文章,大声疾呼:“工人农人们,才是我们救国的主力军,有智识的爱国之士,与其在都市上出特刊开大会,不如放身归田,或者投身工厂,去从事组织工农,这才是我们成功的捷径,这才是我们永远的办法。”

1925年年底,陈毅从中法大学毕业了,当初怀揣着文学梦的他从此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在漫漫征程中写下更为壮烈的“革命诗篇”!


中法大学旧址(资料图 杜建坡 摄)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

今天,位于东皇城根北街甲20号的北京中法大学本部旧址已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并成为中法文化交流的平台和窗口。而位于西山脚下的北京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旧址——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校舍,也作为中法交流遗迹进行了修缮,得以保护和利用。

资料来源:北京日报、“北京文化书系·红色文化丛书”:《北京红色遗存》

关键词: 一世纪 青春 热血 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