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哲学无所不在

2021-04-29 14:31:13

来源:互联网

“语言会背叛思想吗?”“应当忘却过去来展望未来吗?”“社会生活会威胁到我们的自由吗?”“全体一致是否是真理的一个标准?”“政治能否脱离真理约束?”“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幸福吗?”“工作少了是否就活得更好?”这些引人深思的题目是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相当于中国的高考)的哲学考试题目。回答这些题目不仅需要学生们自由发挥思维能力、推理能力,更需要拥有相当的哲学功底、包括大量阅读与了解先哲的思想理论。哲学是法国高中生必修课,哲学考试是4个小时写一篇作文,反映了法国学生的整体思维深度。法国人深厚的哲学传统,不仅体现在高考的哲学考试上,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笔者采访曾在巴黎著名的亨利四世高中(法国现任总统马克龙即是该校毕业生)任教的文学、哲学老师皮埃尔,他明确表示,法国中学的哲学教学与考试在欧洲是独一无二的。他指出:要出色回答诸如“追求不可能是否很荒谬”“我们是否总是清楚我们的渴望”之类问题其实不仅仅涉及生活经验,更多需要大量阅读与自由思考,而法国教师们也常常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各种维度的讨论、思考。他认为这是培养下一代的重要方面,是继承法国思想传统的基石。

确实,法国教育部在其教育大纲中就明确规定了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公民素质。而这可追溯至法国启蒙运动与大革命,这是近现代法国精神形成的两个重要历史时期:自1808年起,拿破仑为了按照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精神培养年轻一代,设立具很强实际效益的新业士文凭(有别于13世纪巴黎大学以神学为主的业士文凭)与科目的同时,还把哲学纳入教学内容与考试科目里。拿破仑认为法兰西需要有自由思想、继承启蒙运动精神的新一代,在此之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已指出共和国体制必须建立在有自由思想与判断能力的公民基础之上。法国教育重视哲学的传统由此形成。从具体教育实践而言,皮埃尔指出法国高中哲学课的老师其实并不一定需要很博学,但要知道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讨论、共鸣及得出结论。因此,在高中毕业班,学生们并不“学习哲学”,而是“用哲学来思考”。

“用哲学来思考”是法国哲学传统深厚的表现:无论是政界辩论、媒体评论、新闻采访,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朋友聚会,时时可以发现哲学在人们的谈话中闪光。正是由于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结合,才在法国诞生了如萨特的存在主义这样的“生活哲学”。

哲学书籍在法国一直有很好的市场,电视报纸上也常常有哲学专题,吸引众多观众和读者参与。马克龙总统更是常常引用哲学家如帕斯卡尔、蒙田等人的名句,他对文学、哲学以及文字的重视,已是法国媒体跟踪关心的话题之一。

当他对媒体表示自己喜欢一个生僻法语词“虎儿草”时,其实点出的是他认可这种植物坚持不懈、生生不息、不怕任何阻碍的哲学精神。而时下法国面临新冠疫情的一次次冲击,有关疫情、生命与自由的命题就常常成为媒体与公众舆论不断讨论的焦点:如当涉及是否应该用禁足、关店等限制自由的措施来压制疫情时,争论往往会迅速上升到有关自由的哲学高度。

一些哲学家的言论更易受法国公众的青睐:如哲学家CH.佩班指出自由就来自于不确定性的理论打动不少人。他提出人们要习惯不确定性带来的机遇,更易成功。他认为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认清疫情形势、规划未来。这样的说法就很适合喜欢哲学思考的法国人。

关键词: 法国 哲学 无所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