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东北的拉滨线背荫河火车站东南方向,“中马城暴动”发生,迫使日军因害怕细菌战秘密泄露而将臭名昭著的“七三一”部队转移至哈尔滨平房试验场。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着多少惊心动魄的秘密?
“14年抗战,东北留下过太多先烈们的感人故事,值得今天的我们追忆。”全先勇说得极其恳切。此前,他为人熟知的身份是谍战剧《悬崖》的编剧。这一回,他沿用剧中的一部分人物谱,以1934年发生的史实为依据,编织了全新的故事。导演张艺谋对这一剧本一见倾心,于是有了他导演生涯第一部谍战题材电影《悬崖之上》,新片将于4月30日正式公映。
从长篇谍战电视剧,到120分钟谍战电影,新片能否在高密度叙事中不损失悬疑性?又能否在环环相扣的情节推进中不损失人物的丰满度?各地点映场过后,两大购票平台分别打出了9.1和9.2的高分,佐证观众满意度。本周,在随后举行的观摩会上,专家学者们指出,影片在延续了导演鲜明个人风格之外,完成了谍战类型对接建党百年主题的主流大片创作模式。
在随片中人经历了生死跌宕的120分钟后,几乎所有人的情绪都在影片尾声悄然破防,尤其当字幕打出“谨以此片献给为了黎明舍生忘死的革命先烈”,观众的眼泪在那一瞬间有了价值的依归。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说:“我们常说不忘初心,《悬崖之上》就用一个好故事让我们看见了无名英雄的牺牲过程,看见了先辈是怎样走过来的,我们的共和国又是多少先辈以生命践行了使命与信仰。”
兼得艺术性与市场性,为谍战叙事创新突围
谍战大片该有怎样的要素?悬念、人性、信仰,这几乎是所有同类型影视作品都关注的要素。《悬崖之上》再加一条——视觉。影片在雪白的自然色中雕刻了血红的信仰底色,在诗一般的书写中完成了“史”的书写。
大雪与密林的掩护下,以张宪臣为首的四人小分队空降,他们是从苏联受训后回国执行任务的共产党特工人员,任务代号“乌特拉行动”。孰料刚落地,敌人的陷阱已在眼前。叛徒变节泄密在先,特务围追堵截在后,风雪笼罩下的哈尔滨遍布杀机。
乌特拉小分队尚有一部分被蒙在鼓里,难辨真伪,观众却早早开启了“全知视角”。不同于以往谍战戏里总有一个或多个身份不明的卧底等待观众发现,《悬崖之上》绝大多数时间里,敌我阵营对观众是完全挑明的。失去了“好奇心动力”,谍战所需的悬疑戏码何处安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丁亚平看来,所有线索明着来,恰是影片在类型叙事上的一次创新突围。观众即便知道黑白分明,依然会为林立的镜头、曲折迂回的进程屏住呼吸,“这是导演艺术和编剧艺术的巨大成功”。
专家们用“无数个绝境”来概括影片对悬念的制造法则。从一开始的小分队,到一二组分头行动,再到各自独当一面,其间,这群共产党人有分有合,有信息阻滞的烦恼,也有唯恐 “接上头”的心焦,有推进任务的使命催征,更有忠诚、清澈、担当的信仰底牌。在“暗号” “底牌” “迷局” “生死”等小标题的引导下,观众随镜头语言潜入层层递进的较量中,不同的共产党人轮番站上“悬崖”。丁亚平说:“这是故事里共产党人的智慧,也是影片叙事上的智慧,‘谍’是环环相扣,‘战’做得惊心动魄,全程高燃。”尤其全片并没有借助复杂的叙事技巧,不故弄玄虚,也不让形式感凌驾故事之上,仅仅凭着扎实的内容本身,便让叙事始终保持强劲,令人不愿错过一秒。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也认同这一观点。他按叙事心理学来剖析:“谍战需要解决生之本能、死之本能。”生之本能是人要活下来的愿望,观众希望主人公即共产党特工人员能从九死一生中突围;死之本能则是观众对反派的憎恶,希望光明战胜黑暗,希望变节者被以牙还牙。“生死相交的紧张节奏,与观众的关注率达到高度集中”,一部谍战片的窒息感有了,能吸引年轻人的酣畅淋漓也有了。
以美好人性与崇高信仰的结合,写就一群人的史诗
人物塑造是《悬崖之上》被所有人称赞的亮点。它的主角不是一个战无不胜的被“神化”的超级英雄,而是一群既有普通人血肉之躯、人之常情的凡者面目,更有为了信仰视死如归、舍生取义英雄气概的中国共产党人。张德祥说,影片里重点表现的几个人物,实际上都是革命历史中的无名英雄,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献出宝贵生命的过程以艺术化的形式被人们看到,是影片体现的价值高度。
可贵的是,崇高信仰在片中的传递,不靠台词喊口号,而是以情动人。影片里有着“最后一颗子弹”的意象,这颗子弹射向谁、又以怎样的方法发射,英雄的信仰与情感参与抉择。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研究员赵卫防认为,将美好人性与崇高信仰相结合,是《悬崖之上》作为新主流大片在对接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获取更多观赏性的堂奥。主流价值观在片中的呈现,脱离了概念化,而具有了思辨、多元的模样。“亲情、爱情、战友情,这些都是人世间的美好情感与人性,片中的英雄也不例外,亲人、恋人都是他们追求理想道路上的美好牵挂。在悬念中付情感以信仰之崇高,付信仰以情感之美好,这种结合是对主旋律、对主流价值观的一种深度诠释。”
得益于张译、于和伟、秦海璐、朱亚文、刘浩存、倪大红、李乃文、余皑磊、雷佳音等一众演技派对片中不同阵营不同角色的出色演绎,英雄的精神在饱满群像中更熠熠生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形容,《悬崖之上》是一出在洁白雪国中“红与黑”的殊死较量。全片,漫天风雪始终不停,白的雪、暗黑的历史氛围,让影片近乎黑白色调。只在最后,风雪止歇,阳光洒进大银幕。一路以人之常情与片中人共鸣,观众更能体会,由黑暗到光明的每一步都凝结了无数英雄的血与泪。
在专家们看来,《悬崖之上》是以人民史观塑造了英雄群像。在建党百年的重大时刻,影片将革命先烈不畏牺牲、忠诚果敢的高尚品质寄予故事中,能让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更理解历史。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张宏说,影片中的共产党员面对困难百折不挠、勇于牺牲,强大的动力源泉正是发自他们内心的忠诚,这一点对今天的共产党人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如果没有对党的忠诚,不可能做到这样的牺牲。正因为有了忠诚,我们才会看到这些革命先烈在牺牲时的视死如归,这一幕也会让观众得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红色之炬,在润物无声中薪火相传,红色题材创作完成了一次“再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