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妈妈”“女老公”:新两性气质的反叛与异化

2021-03-24 14:35:41

来源:互联网

称呼男性为妈妈、姐妹、女朋友,把女性唤作老公、兄弟、男朋友,网络青年口中时髦的“性转”(网络用语,指性别转换)让不少人听来一时摸不着头脑。

青年群体是性别结构的参与者,推动性别结构变迁,现阶段表现为对性别结构的反叛与超越,比如社交应用脸书就有56种可注册性别。随着性别意识觉醒,当代部分青年不认同传统社会对两性价值定位的情况增多,譬如男闺蜜、女汉子等就是在开放的社会结构中,青年积极主动、大胆表达自我的体现。这一定程度上从外部赋予两性以新的形象。

相比前几年的男闺蜜、女汉子,如今“男妈妈”“女老公”的情感底色完全不同,其价值观念的差异在于今天的性转概念强调“家庭”圈层。这里的“家庭”引导网络青年社群抱团取暖,扮演“家人”角色,自我建构出“家庭”的责任感——作为“家人”理应相互关照、维护关系。

当整个社会都在围绕经济逻辑,把一切都打造成冷冰冰的竞争机器时,网络青年正在试图召唤一种维系社群甚至“家庭”的力量,以示对物质利益社会人情冷暖日渐疏离的不满,小范围内重塑人与人的亲密关系。这种矛盾的驳杂产物,或许能借助网络社群产生共鸣得到发展,点燃我们对两性气质进一步思考。

“娘Man结合”与“双性化人格”教育

“双性化人格”是指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双性化人格”不是两性的混乱和错位,而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调查,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其智力、体力和性格的发展一般较为片面,且情商较低。具体表现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或思考问题时缺乏想象力、创造力,遇到问题时要么缺乏主见、要么固执己见,难以灵活自然应对环境变化。

具有“双性化人格”特质的男女,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自我评价等方面优于单性化者。他们兼具坚强、独立、温柔、细腻等各种特质。在国外,“双性化人格”教育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新理念。这种理念不强调男孩定要阳刚、女孩定要温柔顾家,而是重点推崇一些两性共有的价值和品格,如刚毅、独立、温和、有责任心等。

互联网对社会的改变是一种核裂变式的能量释放,反应后堆积形成以个人为基础运作主体的“微粒化社会”。“微粒化社会”通过数字化和在线化实现了两件事:第一,让那些历史上从未被看见的个体可以被看见,包括你我在内,任何一个人的行为、偏好、诉求都可以留下痕迹,清晰地呈现在社会大图景上;第二,给人带来一种新的连接和组合的自由度,这些互动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社会价值与功能。

在开放的时代,人们渐渐学会不再压抑地生活,很多人开始遵从本心发展,来提升个人满足感,这不是一件坏事。我们能更平静地接受小众群体、分众文化出现,说明社会的进步在为每个人搭建适宜的成长空间。作家房龙在《宽容》里把宽容定义为: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耐心公正地容忍。

人们往往习惯于扮演道德警察的角色,甚至不惜诉诸言语和行动暴力,对不合己意的言行一概打倒在地,这无疑大大加剧了整个社会的暴戾之气。对“娘Man”(形容男子外表温柔,骨子里却不乏硬朗气概)我们不必追捧,也不必棒杀。如果连这点文化自信都没有,那还叫什么坐拥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呢?

但在包容“娘Man”的同时,并不是任由“娘”或“Man”盛行乃至横行。如果全民皆“娘”或皆“Man”,那该是多么荒谬的时代。娱乐公司轻易察觉到两性市场中存在巨大缺口,借机把艺人作为商品包装成青年期盼的人设。作为幕后推手的商家和传播平台,不能枉顾应负的社会责任,而让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肆意模仿娱乐圈的娘Man艺人。毕竟,社会再开放、思想观念再多元、行为方式再多向,总有一条底线。这条底线不是“法无禁止皆可为”,而是一个社会的主流倾向,若不以此为轴心,社会必将陷入混乱无序。

警惕两性气质陷入商业伦理规训风险

商业资本在新两性气质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然而这种作用总体而言是负面的。我们处在法国后现代哲学家鲍德里亚认为的被消费控制的社会。消费社会使日常生活彻底商业化,无论是消费对象还是消费活动,都具有一种强制的普遍性,不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东西,都逃脱不了被消费的命运。

在消费社会里,身体是最美的商品,人们前所未有地更加注重身体的外在感官体验,各式各样的身体形象构成了消费社会时代的特有景观。英国社会评论家马克·辛普森于1994年11月在《独立报》上发表了《揽镜自照的男人来了》一文,提出“都市玉男”的概念,指大都市中新出现的时尚、阴柔的男人,他们打扮细腻精致,颇具双性化倾向。日本2008年畅销书之一《“食草男”正在改变日本》在当时掀起了“食草男”热潮。“食草男”中相当一部分人是80后,他们性格温和、鲜有攻击性、热爱时尚,是受女性欢迎的类型。

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对于性别气质的观念自然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在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新一代女性更看重男性在日常生活中的两性合作能力和情感支持能力。而就男性自身来说,由于倾向高情商、浓情感的个人气质越来越有益于他们参与社会生活,因此也就逐渐成为他们下意识的主动选择。这种选择反映到身体层面,就是我们看到的当下两性身体符号表征的双性化潮流。

消费主义在这种性别气质流变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消费主义需要宣扬不断精致化、细节化的生活方式,来生产新的消费欲望,尤其以各种针对身体的消费最为盛行。无论是小鲜肉还是小花旦,小狼狗还是小姐姐,男妈妈还是女老公,这些新潮概念和人设都离不开商业的刻意推广,从而呈现高度物质化趋向。新的两性气质面临陷入商业伦理规训的风险,其工具主义本质未获得消解,对这种新的异化趋势,要保持适度警惕。

关键词: 妈妈 老公 两性 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