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时候,因为个人喜好开始购买一些童年读过的老书,那些老书里藏着好多温暖过我那单调童年生活的故事。于是产生一种想法,把这些老书重新出版。
有一次,我淘到一本法文版的图画书,看图画是一个少数民族的故事,画风唯美精致,且一点也不觉得陈旧。后来一查,才知道这本书的名字叫《金鞋》,是中国版的灰姑娘的故事。画作者叫俞理,因为喜欢她画的画,便开始寻找她的作品,陆续淘到了《1到0》《小林积肥》《阿布加和中国医生》《小兔小小兔当了大侦探》等多部作品,每本都让我爱不释手。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她原来是我的同行前辈,她是(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美术编辑,也是一位优秀的童书插画家。
2011年,我们计划出版俞理老师的作品,是《中国优秀图画书典藏·第二辑(俞理)》。在好友殷健灵和冯念康老师帮忙下,通过同是儿童插画家的何艳荣老师联系上了俞理老师,记得大约是2011年初夏,我与她第一次见面,去找她签订出版合约,没有想到的是第一次见面居然约在了医院里。她因为身体不太好正在住院治疗,本想等她出院后再去拜访,她却说她家离市区比较远,她住院已经治疗一段时间了,好了很多,下午治疗结束后,就比较方便见面了。
我们是下午三点多到的医院,她已经在病房外面走廊上等我们了。那天她穿着住院服,气色看起来还不错,圆圆的脸微笑着,用温温和和的嗓音,向我们讲述着她当时创作那些故事的过程,记得她说:那时候画画是最开心的事情,每一个故事,不分大小,也不分长短,更不分稿费多少,只要是画喜欢的故事,就是开心的事情。那时候有的作品给她的创作时间紧,为了按时按质量交稿,减少睡觉忘记吃饭都是常有的事情,但是感到充实而满足。我问她现在还画作品吗?她说还要画,不过因为身体不太好了,精力不济就画得少了。后来听说她为彭懿老师编辑的《安房直子幻想小说》画了无比精美的封面和插图,那套书至今都堪称完美。再后来我们出版了她的个人专辑《中国优秀图画书典藏·俞理》,书出版后许多读者反馈给我们说:这些作品是他们童年最美好也是最温暖的记忆。
十年之后,2020年11月14日,我们的《中国优秀图画书典藏》新版推出,想为这批老人家的创作故事留下一些影像资料,于是想办法联系俞理老师(其实是联系到了她的孙女何珈)。之前听说俞理老师身体不太好,担心不能见面。当确认她能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好激动,我还专门邀请了央视工作的朋友,借助她的专业,帮我们完成这次采访任务。不过何珈也提醒我们说,她奶奶听力不太好,加上上次不小心摔了跤,走路也有点问题,只能在家里见我们。
说实话我去之前也很忐忑,担心打扰到她。我们约到上午十点过去,她儿子和孙女在院子里接到我们,一起进到她房间里,她已经安静地坐在沙发上等我们了。当我看到她第一眼的时候,那熟悉的微笑一点没有改变,她第一时间叫出了我的名字,她说我没有变,我说我胖了,她说她瘦了,说的时候还用手指按了按她的脸颊,那一刻我的眼泪都快出来了。没想到十年不见,她还依然记得那个在医院见面的下午。
她提到我们把《1到0》两个版本巧妙地做到一起,她很喜欢;她还提到《金鞋》精装版做得很好看,颜色还原很好,比之前出版的版本印刷得好很多。也在那天,我才知道她画的第一本儿童作品居然是《小林积肥》,她说为了画那本书里的小孩子,她真的去农村画那些小朋友的写生画,找到真实的感觉而创作出来的。还有一本《阿布加和中国医生》,我觉得那本书国际感特别强,她说那是她看到当时的一些纪录片,觉得里面的故事和非洲女性特别的美,她先画出了这么一组故事画,后来大家都喜欢这组作品,才请黄亦波老师配写的文字。我们今天再来读这个故事,再来看这些画,依然那么有温度,如一个沉浸在纯净天空里的天鹅,灵动而优雅。
在与她近两个小时的聊天中,她时而深思,就如在记忆里寻找那些散落了的瞬间;时而发出爽朗的笑声,无忧无虑如一个开心的孩子。当采访结束的时候,我们不舍地与她合影告别,并说好明年春天再去看她。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她虽然听力不太好(我们的问题和交流内容,要写在一个黑板上给她看),但她回答时,思路和记忆依然清晰,特别是讲到她给她妈妈画的那幅画的时候,我看到了她眼中的小女孩般纯净的样子。我想也许每一个人,无论年龄多大,当回到妈妈的世界里,永远是个孩子。也在那一刻,我明白了俞理老师的作品,为何那么的干净唯美,为何那么的温暖又不乏力量,这都源于她内心对孩子的爱,源于她内心那片执着而美好的愿望。
从2020年11月到2021年2月,匆匆三个月,惊闻她离去的消息,好难过好不舍,本来说好今年春天再去看望她的,本来说好我们把《阿布加和中国医生》精装版拿给她看的,然而她没有等我们,她失约了。我只能在这个没有俞理老师的春天,看她留下的如春天般的画与色彩,开始思念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