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一点不照顾蔡校长面子,指他是“猜笨谜”
整整一百年前,也是3月,胡适坐在租住的北京北河沿钟鼓寺胡同十四号的大写字台前,写他的《红楼梦考证》。那时他29岁,当北大教授已经三年多了。
胡适从美国给《新青年》投稿,因而认识了主持人陈独秀。1917年蔡元培聘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又写信请胡适回国任教授,甚至说文科学长你来当。他们在《新青年》上倡导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而古典白话小说名著正是白话文的典范。胡适还提出用科学精神来整理国故,一个重要实例就是考证小说。为配合这个目的,1920年,上海亚东图书馆开始陆续整理传统白话小说,方法是新式标点,分段排印,加一篇新写的序,内容最好是考证。此事的主持人是亚东图书馆老板汪孟邹,校勘整理者是其侄子汪原放,而明星作序者胡适更是畅销的保证。
先出版了《水浒传》《儒林外史》,而《红楼梦》的篇幅大,成本高,一边排印着,老板汪孟邹一边催胡适的序文:“红楼梦有一千二百页之多,……现拟发售预约,收些现款,以资补救。不识吾兄是拟代撰一篇考证,或是一篇新叙,请斟酌函知,以便登而告白。……仲甫(即陈独秀)仍作一叙,已与他接洽过也。”可是胡适的反应并不积极,《红楼梦》的材料不好找,他还没有准备好,也不喜欢这种预售的方式。一边是将本求利的半逼半劝,一边是勉为其难的半推半就。
1921年3月,北京发生了“国立学校索薪罢课”风潮,大学老师们为争工资不上课。胡适利用这空闲,在3月27日草成了约两万字的《红楼梦考证》(初稿),立刻寄上海发排。一个多月后,上海亚东版标点本《红楼梦》于5月出版,这篇《考证》冠于书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