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鼠辞旧岁,金牛迎新春。2021年是农历辛丑年,丑在十二生肖中配属牛,俗称“牛年”。在京城数以千计的街巷地名中以“牛”为称的有数十个,溯其渊源,多有掌故。
牛角胡同、牛犄角胡同、牛蹄胡同:因地形而得名
北京城曾有过多条牛角胡同和牛犄角胡同,至1990年尚存5条可寻,而今多已消失。
东城有牛角胡同,位于东花市大街与花市斜街之间,明代因两条胡同连起来好似牛角的形状,故名,属崇北坊。清代光绪年间统称牛角湾,民国时期沿用。1965年以所处方位改称北角湾胡同、南分角湾胡同。这一带原是坟地和臭水沟,居民生活贫困,曾称穷八家、八间房,1949年以后得以逐步改善,而今已拆除,建成楼群小区。
牛犄角胡同位于东城崇文门外,因形如弯曲的牛角得名,清光绪年间这里是臭水塘,因清末在此开设戏园,得名广兴园。当时的牛犄角胡同长不过几十米,十分狭小,附近还有鸟枪胡同、火鸡胡同。1965年地名修改时,这三条小胡同并入广兴胡同,今已不存。
东牛角胡同与西牛角胡同均属西长安街街道,明代为小时雍坊,清代为镶红旗地界。其中东牛角胡同为南北弯曲走向,北起太仆寺街,南至力学胡同,长140米,因早年间胡同弯曲,形似牛角,故清代称牛角胡同。1911年以后,为与太仆寺街西段的牛角胡同相别而改称东牛角胡同。西牛角胡同北起太仆寺街,南至堂子胡同,长100米,最窄处不到1米。也因早年间胡同弯曲,形似牛角,清代称牛角胡同,也称牛犄角胡同。1911年以后改称西牛角胡同,与东牛角胡同相对。清代及民国以来,一直为平房区,今属太仆寺街社区。
前牛角胡同与后牛角胡同均属新街口街道,地处西直门大街北侧,明代为日中坊,清代属镶红旗地界。其中前牛角胡同东起后牛角胡同,西至北草厂胡同,长130米,因早年间胡同弯曲,形似牛角,清代称前牛犄角胡同,与后牛犄角胡同相对,1965年改称前牛角胡同。后牛角胡同西起大丰胡同与五根檩胡同、北草厂胡同相连,东部南折至永泰胡同,长110米。清代称后牛犄角胡同,1965年改称后牛角胡同。
牛犄角胡同属原西城区丰盛街道(今属金融街街道),明代为咸宜坊,清代属镶红旗地界。东起能仁胡同,西至太平桥大街,长94米。清代称牛犄角胡同,因其短而窄,以形似牛的犄角而得名,属镶红旗地界。1911年后改称留题迹胡同。坊间传说,早年间该胡同内有卖盐水牛蹄筋的商贩,故名牛蹄子胡同,因不雅而被谐音为留题迹胡同。从字面上看,“留题迹胡同”之名难解其意。进入21世纪,该胡同已踪迹皆无,后建成住宅小区。
牛蹄胡同属原西城区福绥境街道(今属新街口街道)。大致为东西曲折走向,东起翠花横街,西端向南北伸延均西折至东廊下胡同,长189米。清代称牛蹄胡同,因地形得名,为正红旗地界。1911年后谐音为留题胡同,今已不存。
前牛肉湾与后牛肉湾均属西长安街街道,地处宣武门内大街东侧,明代为宣北坊,清代属外城。这两条胡同一东一西相交,略呈Y形。其中前牛肉湾西南弯曲走向,西起宣武门内大街,南至西绒线胡同,长240米。后牛肉湾东北西南曲折走向,东起新昌胡同,南至前牛肉湾,长229米。历史上,此地明代称牛肉胡同,属大时雍坊,清代以街巷呈弯曲状而称牛肉湾,民国初年称牛肉巷。1911年后一折为二,东北部称后牛肉湾,西南部称前牛肉湾。而今前牛肉湾已消失,后牛肉湾尚存,经改建已取直,东起油坊胡同,西至宣武门内大街。
牛街、牛血胡同、羊肉胡同:因街市得名
牛街位于西城区南部,历史悠久,明代属白纸坊,清代属外城。作为街巷,牛街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南横西街西口,与右安门大街相连。长645米。据《北京牛街》载:“牛街曾名柳河村、冈上、牛肉胡同、礼拜寺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称:‘白纸坊,五牌二十一铺,在新城广宁门、右安门西南角。’有‘……牛肉胡同,大圣安寺,小圣安寺,教子胡同……’从其地名的排列来看,‘牛肉胡同’所指显系今天的牛街。而牛街一名,可能由牛肉胡同一名演绎而来。”
“牛街”之名或开始于清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日下旧闻》中已有牛街地名出现,但成书时间与《日下旧闻》相近的《冈志》,则仍沿用旧名。另有传说,称牛街曾名榴街,因为这一带曾遍植石榴,形成街巷后以此为街名。后因街中多回民,以制作的牛肉制品闻名,清代将榴街谐音为牛街。但笔者查阅多种北京坊巷籍志,均不见“榴街”之名。1949年以前牛街为土路,后改成柏油路,2001年进行拓建,成为城市主干道。牛街以牛街礼拜寺而知名,始建于辽统和十四年,即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明成化十年(1474年),奉敕赐名“礼拜寺”。经过历代不断翻修和扩建,牛街礼拜寺逐步形成宏伟壮观的古建群体。
牛街西侧有牛街头条至六条胡同,自北向南依次排列,呈东西走向。其中牛街四条原名羊肉胡同,胡同内曾有多家出售羊肉的店铺,据传以哈姓所开羊肉铺“顺盛斋”最大,故名。2000年始,这六条胡同被拆除,建设成牛街西里。
牛血胡同位于天桥街道,南起永安路,北至珠市口西大街,长约435米,宽6米。明清时在城南天桥以北的街巷内开设多家牛肉庄。因宰杀的牛血及污水被排入西龙须沟(今永安路),当地人呼其巷为“牛血胡同”,清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沿用其称。清末这里是南城颇为繁华的地段,曾有“小大栅栏”之称。其偏东支路称“高爵街”,因地势较高,后讹称为“高台阶”,其南口路西曾有湖南巴陵(岳阳)会馆。民国初期市政公所在香厂地区进行开发建设,整治牛血胡同和高台阶,将两巷合并,因“牛血胡同”之名不雅而将“牛血”谐音为“留学”,称“留学路”,其实这一地名与出国留学没有任何关系。今设有留学路社区。
牛郎桥、卧牛胡同、牛八宝胡同:因景观得名
牛郎桥地处东城南长街南口,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据传朱棣修建北京城时,自比玉皇大帝,将皇宫比做天宫,在皇城外修了一条东西走向的御河,意为天河,并在上游的玉带河上建织女桥,下游菖蒲河上建了一座石台木板桥,曰牛郎桥,两桥遥遥相对。每年七月初七带嫔妃到御河上放灯,意为牛郎织女相会引路,民间有“御河桥畔看河灯”之说。1913年打通南池子大街,把牛郎桥改为石拱桥,后因填平河沟被拆。2002年恢复菖蒲河时重修牛郎桥。
卧牛胡同位于东城珠市口东大街东南,呈南北走向,北至珠市口东大街,南至东半壁街,因早年间街口一石板上刻有卧牛图案,故名。据传这卧牛为清代街中一长者所雕刻,浮雕长五尺,宽二尺六,四边刻有柳叶、荷花、牡丹图案,中间是一只俯卧着的老牛,神态安详,以此寓意勤劳、忠厚,且有安闲、自在之意。1965年该胡同并入安国胡同。
牛八宝胡同属原西城区丰盛街道,明代为金城坊,清代属镶红旗地界。今属金融街街道辖域。其东起香家园胡同,西至阜成门南顺城街,长306米。明代称钮家胡同,以姓得名。清初演化为“牛巴巴胡同”,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北京城地图标注为“牛尾巴胡同”,后雅化为“牛八宝胡同”。关于“牛巴巴”的含义多有讹传,其实这里的“巴巴”,老北京人读作“把爷儿”,是对男性长者的敬称。据传,曾有牛姓长者居住于此条胡同,他崇尚医道,在此开设诊所,其门前置一个硕大的药葫芦,上书“福康堂”三个大字,远远地便可望见,成为街中一景。他自制药剂,经常义务为附近百姓治病。由于医术高超,乐善好施,时人尊称其为“牛巴巴”(“巴”即“爷”之意),由此他所居住的这条街巷也被称为“牛巴巴胡同”,后谐音为“牛尾巴胡同”“牛八宝胡同”。今已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