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剧场里总是女观众多

2021-02-09 18:17:07

来源:互联网

来源标题:为什么剧场里总是女观众多

上个月,演员阿云嘎出演的音乐剧《在远方》上海首演开场前,戏剧类自媒体“好戏”创始人魏嘉毅曾花10分钟数了一下观众席里的男性:8个,包括他自己。上汽·上海文化广场的大剧场有1949个座位,75%上座率限制下,可售票1400多张,算起来男观众比例不足1%。

这样极端的男女比例,魏嘉毅不是第一次在剧场遇到。记者从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得到数据:在30万剧场会员中,女性占比71%。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的数据显示,在2020年,购票者中女性观众逾80%。不过,来现场看演出的人群中,女性比例有所下降,一种可能是女性买完票请男性观众一同观看。

古典音乐领域应该不同吧?印象中古典乐迷群体大多是男性,理工科背景的尤其多。但上海交响乐团品牌总监陆菁告诉记者,虽然乐迷群里最活跃的观众几乎都是男性,但统计显示,去年来上海交响乐团看演出的,还是女性居多,大约占60%。

男性不爱艺术?

2014年,魏嘉毅初创“好戏”时,微信公众号后台显示,关注者中女性占60%。这些年,粉丝不断累积的过程中,女性的比例也不断上升,目前约占80%。“我觉得是一件好事,说明中国女性的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水平的崛起。”魏嘉毅说。

观众周以沫今年29岁,疫情发生前,她平均每年要看50场戏。“就像女性爱追剧,男性爱看球一样,看上去挺正常的。只是我发现,大学里参加校园剧社的时候,男生并不比女生少。可能在大都市工作的男性,压力比女性更大,无暇开展文艺生活。再加上,女性可能更喜欢去现场‘打卡’。”

不同的艺术门类,观众的男女比例也有差异。近期比较受欢迎的线下脱口秀,男观众的比例就高于平均数。同时,开心麻花的演出也有更多男观众喜欢。“这其实反映了男女观众审美的差异,女性观众的艺术品位似乎更开放,更有复合性。”魏嘉毅说。他还观察到,年轻未婚女性是剧场消费的主力群体,上汽·上海文化广场的数据印证了这一点:19岁到39岁的观众占比89%。“随着女性结婚,特别是有了孩子之后,重心转变到家庭上,去剧场的次数会明显下降。”

周以沫恰好属于魏嘉毅所说的“未婚女性”群体,她的梦想是,找到和她一样喜欢剧场艺术的另一半。

女观众更爱看男主演?

虽然剧场中女性观众多,但并不意味着舞台上的女性角色同样多。

音乐剧演员丁臻滢说,在音乐剧市场,目前盛行“大男主”戏,这和综艺《声入人心》带火一批男性音乐剧明星有关。“这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总体来看,这对音乐剧女演员来说也是一件好事。以前我们最怕的是台下没有观众。至少今天我们不再担心这一点了。观众因为男演员进来了,也有可能关注到‘这个女演员也演得不错’。”

丁臻滢指出,许多海外经典音乐剧都是以女性为主角的,比如《妈妈咪呀》《伊丽莎白》《魔法坏女巫》等。“最明显的就是迪士尼公主系列音乐剧,都能算‘大女主’戏。可能等到下一代观众培养起来,他们会更加关注戏本身好不好,而非演员是谁。”

最近,综艺节目《戏剧新生活》上演,豆瓣评分9.3分,让话剧进入更多人视野。但《戏剧新生活》上出现的8位话剧演员都是男性。他们在排演作品时,女性角色也由男性反串。

是否在话剧内容生产者,特别是演员中,仍然以男性为主导呢?据魏嘉毅了解,本来剧组打算请四男四女,最后因为演员档期和节目形式的关系,请了“全男班”。“其实在戏剧领域,女性从业者的比例比很多行业都高,有不少优秀的女导演和女演员。”

魏嘉毅认为,受众也在反向改变着内容。因为剧场观众以女性为主,即使是男编剧、男导演、男演员的作品,也越来越在作品中体现对女性需求、女性审美的尊重。周以沫说:“我希望看到更多女性题材的作品。当然,以男性为主角的作品我也爱看,但希望里面能有更多立体、丰满的女性角色。”

拓展多元的观众群

不仅是中国,在全球剧场,几乎都是女观众多于男观众。维也纳联合剧院CEO弗兰兹·帕泰曾在上海参加音乐剧论坛时说,在维也纳,75%的观众是女性,超过60%的观众在40岁以下。堀制作株式会社现场娱乐板块戏剧制作部总制作人梶山裕三介绍,日本音乐剧观众中,90%是女性,而且长期以来没有变过。

“我去过很多国家的剧场,都有一个苦恼,中场休息时女洗手间总是排着长队。”观众赵露说,除了洗手间,女性观众通常会有更多随身物品需要寄存,这些需求都需要更周到地考虑。

赵露建议剧场定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观众对剧场硬件和软件服务的期待。同时,也让观众有权决定自己在剧场能看到什么演出。“其实很多剧场已经在这么做了,在演出季规划中充分听取观众的意见。”

面对女性观众居多的现状,剧场艺术是应该继续迎合年轻女性观众群,还是另辟蹊径去争取更多元的观众?梶山裕三觉得,剧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应该更多地拓展多元的观众群,那就要了解不同的人群,了解他们喜欢看什么。

观众沈一磊说:“我和周围的一些男性观众比较喜欢科幻题材的作品和游戏IP改编的舞台剧。这些作品对舞台效果的要求较高,更依赖剧场技术的升级换代。”沈一磊认为,未来舞台艺术的市场细分程度可能会越来越高。“我听过《王者荣耀》交响音乐会,现场大多是游戏迷,未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为某一类观众群体量身定制的舞台艺术作品。”

了解观众、为观众画像很重要,但一味迎合某类观众,观众不一定买账,就像拥抱大数据的影视作品不一定卖座一样。国舞剧场营销主管张奕相信,艺术细胞或者说艺术偏好并不是由性别决定的。“我们做好内容,吸引到喜欢这些内容的人,就够了,不会为了其他目的而改变艺术标准和初衷。”

上个月,演员阿云嘎出演的音乐剧《在远方》上海首演开场前,戏剧类自媒体“好戏”创始人魏嘉毅曾花10分钟数了一下观众席里的男性:8个,包括他自己。上汽·上海文化广场的大剧场有1949个座位,75%上座率限制下,可售票1400多张,算起来男观众比例不足1%。

这样极端的男女比例,魏嘉毅不是第一次在剧场遇到。记者从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得到数据:在30万剧场会员中,女性占比71%。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的数据显示,在2020年,购票者中女性观众逾80%。不过,来现场看演出的人群中,女性比例有所下降,一种可能是女性买完票请男性观众一同观看。

古典音乐领域应该不同吧?印象中古典乐迷群体大多是男性,理工科背景的尤其多。但上海交响乐团品牌总监陆菁告诉记者,虽然乐迷群里最活跃的观众几乎都是男性,但统计显示,去年来上海交响乐团看演出的,还是女性居多,大约占60%。

男性不爱艺术?

2014年,魏嘉毅初创“好戏”时,微信公众号后台显示,关注者中女性占60%。这些年,粉丝不断累积的过程中,女性的比例也不断上升,目前约占80%。“我觉得是一件好事,说明中国女性的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水平的崛起。”魏嘉毅说。

观众周以沫今年29岁,疫情发生前,她平均每年要看50场戏。“就像女性爱追剧,男性爱看球一样,看上去挺正常的。只是我发现,大学里参加校园剧社的时候,男生并不比女生少。可能在大都市工作的男性,压力比女性更大,无暇开展文艺生活。再加上,女性可能更喜欢去现场‘打卡’。”

不同的艺术门类,观众的男女比例也有差异。近期比较受欢迎的线下脱口秀,男观众的比例就高于平均数。同时,开心麻花的演出也有更多男观众喜欢。“这其实反映了男女观众审美的差异,女性观众的艺术品位似乎更开放,更有复合性。”魏嘉毅说。他还观察到,年轻未婚女性是剧场消费的主力群体,上汽·上海文化广场的数据印证了这一点:19岁到39岁的观众占比89%。“随着女性结婚,特别是有了孩子之后,重心转变到家庭上,去剧场的次数会明显下降。”

周以沫恰好属于魏嘉毅所说的“未婚女性”群体,她的梦想是,找到和她一样喜欢剧场艺术的另一半。

女观众更爱看男主演?

虽然剧场中女性观众多,但并不意味着舞台上的女性角色同样多。

音乐剧演员丁臻滢说,在音乐剧市场,目前盛行“大男主”戏,这和综艺《声入人心》带火一批男性音乐剧明星有关。“这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总体来看,这对音乐剧女演员来说也是一件好事。以前我们最怕的是台下没有观众。至少今天我们不再担心这一点了。观众因为男演员进来了,也有可能关注到‘这个女演员也演得不错’。”

丁臻滢指出,许多海外经典音乐剧都是以女性为主角的,比如《妈妈咪呀》《伊丽莎白》《魔法坏女巫》等。“最明显的就是迪士尼公主系列音乐剧,都能算‘大女主’戏。可能等到下一代观众培养起来,他们会更加关注戏本身好不好,而非演员是谁。”

最近,综艺节目《戏剧新生活》上演,豆瓣评分9.3分,让话剧进入更多人视野。但《戏剧新生活》上出现的8位话剧演员都是男性。他们在排演作品时,女性角色也由男性反串。

是否在话剧内容生产者,特别是演员中,仍然以男性为主导呢?据魏嘉毅了解,本来剧组打算请四男四女,最后因为演员档期和节目形式的关系,请了“全男班”。“其实在戏剧领域,女性从业者的比例比很多行业都高,有不少优秀的女导演和女演员。”

魏嘉毅认为,受众也在反向改变着内容。因为剧场观众以女性为主,即使是男编剧、男导演、男演员的作品,也越来越在作品中体现对女性需求、女性审美的尊重。周以沫说:“我希望看到更多女性题材的作品。当然,以男性为主角的作品我也爱看,但希望里面能有更多立体、丰满的女性角色。”

拓展多元的观众群

不仅是中国,在全球剧场,几乎都是女观众多于男观众。维也纳联合剧院CEO弗兰兹·帕泰曾在上海参加音乐剧论坛时说,在维也纳,75%的观众是女性,超过60%的观众在40岁以下。堀制作株式会社现场娱乐板块戏剧制作部总制作人梶山裕三介绍,日本音乐剧观众中,90%是女性,而且长期以来没有变过。

“我去过很多国家的剧场,都有一个苦恼,中场休息时女洗手间总是排着长队。”观众赵露说,除了洗手间,女性观众通常会有更多随身物品需要寄存,这些需求都需要更周到地考虑。

赵露建议剧场定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观众对剧场硬件和软件服务的期待。同时,也让观众有权决定自己在剧场能看到什么演出。“其实很多剧场已经在这么做了,在演出季规划中充分听取观众的意见。”

面对女性观众居多的现状,剧场艺术是应该继续迎合年轻女性观众群,还是另辟蹊径去争取更多元的观众?梶山裕三觉得,剧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应该更多地拓展多元的观众群,那就要了解不同的人群,了解他们喜欢看什么。

观众沈一磊说:“我和周围的一些男性观众比较喜欢科幻题材的作品和游戏IP改编的舞台剧。这些作品对舞台效果的要求较高,更依赖剧场技术的升级换代。”沈一磊认为,未来舞台艺术的市场细分程度可能会越来越高。“我听过《王者荣耀》交响音乐会,现场大多是游戏迷,未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为某一类观众群体量身定制的舞台艺术作品。”

了解观众、为观众画像很重要,但一味迎合某类观众,观众不一定买账,就像拥抱大数据的影视作品不一定卖座一样。国舞剧场营销主管张奕相信,艺术细胞或者说艺术偏好并不是由性别决定的。“我们做好内容,吸引到喜欢这些内容的人,就够了,不会为了其他目的而改变艺术标准和初衷。”

关键词: 为什么 剧场 总是 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