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水库生态环境逐年向好,成群的淡水鸥在水库出没,形成一道亮丽风景。李明妹摄
鸟类观测小组成员在观测候鸟。王思棋摄
本报记者叶晓彦
冬去春来的密云水库,万物正在渐渐复苏,让这一切充满灵动的,是数十万只结伴而来的候鸟。为了科学记录鸟类种类变化和迁徙规律,近日,密云水库管理处专门成立鸟类观测小组,长期开展鸟类观测,为密云水库记录鸟类“生态账”。
密云水库内湖三号坝附近,身穿迷彩服的观测小组组长王国学正拿着望远镜观测候鸟,这里是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的封闭管理区域,林深树密,安全性好,是鸟类栖息繁衍的绝佳场所。“附近浅滩多、林子大,鸟巢就有上百个,每年这个时候都有苍鹭、白鹭、牛背鹭等珍稀候鸟飞来。”王国学身后挎着配了长焦镜头的单反照相机,一旦发现有珍稀候鸟出没,他就会迅速更换设备,用长焦镜头快速对准候鸟的身影,“咔咔咔”拍下它们的不同姿态。
“我们跟拍鸟爱好者不一样,他们大多拍下的是鸟类最美的姿态,但我们需要的是多角度拍摄。”王国学解释,之所以要拍下鸟类的不同角度、不同状态,为的是准确记录。鸟类种类繁多,有的鸟长得相似但并非同一品种,王国学虽然是学林业出身,常年在水库工作,积累了大量的鸟类知识,但随着鸟类增多,有些他也拿不准。他曾经拍过一只候鸟,但认不出是哪种鸟,只好把照片导进电脑,一边查资料,一边请同事辨认,最后经过热烈讨论和资料对照,大家在鸟喙的弯钩程度上看出了差别,才确认这只鸟的品种。
眼尖、心细、手快、能吃苦、识鸟能力强是观测小组成员的必备技能,王国学告诉记者,目前观测小组成员为5个人,都是管理处的工作人员。“鸟可不会按照我们的工作时间出来活动,所以我们得迁就它们。”王国学说,最佳观鸟时间一般在早晨日出后3小时或傍晚日落前3小时,这两个时间段是鸟类觅食和归巢的时间,所以小组成员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才能观测和拍摄到更多品种和更多精彩瞬间。开车前往观测点会惊扰动物,大部分都需要步行前往,有的时候一次蹲守就要好几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小组成员的镜头里,经常能看到衔枝筑巢、交颈缠绵、顽强对敌、哺育雏鸟等温馨的鸟类家庭生活画面。例如,求偶期间的鸟非常美丽,它们会舒展开雀翎一般的“繁殖羽”,摆出各种姿态吸引配偶;当第一枚卵产出后,新手“爸妈”会恪尽职守,共同承担起孵化下一代的重任。
王国学说,根据以往零散观测鸟类的经验,观测小组专门在水库区域划定了主要观测区域,即走马庄副坝至白河码头沿线近岸区域、调节池七孔桥至放水闸区域和内湖三号坝附近区域。这三个区域都是鸟类经常活动的地方,基本能涵盖在密云水库周边活动的鸟类品种。“以前我们都是零散的观测,并没有固定地点和时间,但成立小组的目的,就是让观测更加科学。”王国学告诉记者,观测工作跨越全年,尤其在鸟类的繁殖期、越冬期、迁徙期开展重点观测,最频繁的时候要每周观测一次。观测时,需要记录观测时间、调查区域、鸟类的种类、数量等信息。通过一定时间的观测,观测小组将制作密云水库鸟类名录,编制图册,并撰写分析报告。
“鸟类是最权威的环境鉴定师,它们在哪里欢唱,哪里就是它们的生态乐土,比如白秋沙鸭,往年发现个一两只跟中奖似的,今年居然飞来了几十只。”王国学说,目前,在密云水库盘旋翻飞、逐浪觅食、繁育后代的候鸟有数十万只,包括淡水鸥、大小天鹅、白鹭、苍鹭、鸬鹚、各种秋沙鸭等100多种。
越来越多候鸟光临密云水库,这与密云水库生态环境逐年向好密不可分。近年来,北京市水务、生态环境等部门坚持部门联动,市区协同,京冀携手,确保水源安全,出台一系列保水举措,推进“上游保水、护林保水、库区保水、依法保水、政策保水”。监测数据显示,密云水库水质一直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