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海南省委宣传部联合文化短视频品牌看鉴策划推出的历史、人文纪实类短视频系列《海南·看鉴》,于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诞辰之际上线,短视频每集为3分钟,共7集。本集名为《约定》王学广以男主角的身份走进公众视线,一个关乎信仰的暖心故事徐徐展开。
故事的主讲人是满脸皱纹、双鬓斑白的83岁“老讲解员”王学广。在过去的二十载岁月里,他只做了一件事:“讲解”。短片中这位老人手里拿着革命菜,身影略显瘦小的身躯在人群中并不起眼,当他用高亢的嗓音和一口标准的“海普”讲解时,恍若带观众回到了烽火硝烟的峥嵘岁月。
心中有信仰 声音有力量
母瑞山,琼崖革命的摇篮,王学广的故事也发生于此。1991年,时任定安中瑞农场工会主席的他,负责筹建农场场史馆。彼时,母瑞山革命先烈的故事,在王学广心中埋下了一颗红色种子。
2001年退休后,王学广放弃企业开出的3000元月薪工作,到纪念馆报到当起了义务讲解员。从2001年至今,他退而不休,已经为28万人次讲解,贡献了5000余场“红色故事”。最多时他一天讲解16场,饭都顾不上吃。王学广犹如一枚闪闪发光的“红色符号”,传递的精神力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将红色的火种点燃在每一个听众心中。
恪尽职守 臻于至善
红色故事,最重要的是真实。王学广初到纪念园,便发现原有解说词不仅刻板,有许多人物和事件指代不明,甚至有缺漏之处。为了写好解说词,王学广反复看图片资料,并找来《红旗不倒》《琼崖旗帜》《琼崖纵队史》《冯白驹自传》等书籍和报刊上发表的有关母瑞山革命斗争史的内容,详细阅读,做好读书笔记。
为了讲活红色故事,王学广先后跑遍母瑞山深处9个红军活动遗址,把触动人心的细节均融入讲稿中。他还深入黎村苗寨,采访老同志,寻找当年红军的足迹。
刚开始讲解的时候,因为普通话讲不好,王学广对自己很不满意。于是他把讲解稿打印出来,拿回家拜孙女为师。白发苍苍的爷爷在念稿,10多岁的孙女一边说“错了”,一边拿着红笔做上记号,念完再逐字纠正过来。经过不懈努力,王学广的普通话有了长进。但他深知,“用户体验”才是衡量好坏的标准。每讲一次,他都要询问听众,他讲的普通话能不能听得懂。很多听众都竖起大拇指说:“这么大年纪普通话讲到这个份上很了不起了。”
在讲解过程中,王学广发现,光靠讲感染力不强,还得有肢体语言配合。为此,他开始模仿影视剧演员、节目主持人讲话的动作表情,注意讲话语气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他还善于用眼神、面部表情与听众互动,不时观察听众的反应,讲到哪掌声比较多,讲到哪听众容易感动,不断提高自己的讲解技巧。
为了让听众更直观地了解革命菜,了解红军在母瑞山上的故事,王学广每天讲解前都要到山上挖来革命菜作为道具,向听众展示。
为了适用不同讲解需求,王学广经过反复推敲,他先后写出4个不同版本的讲解稿:20分钟版本、30分钟版本、45分钟版本、60分钟版本,并根据不同的参观群体进行讲解。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纪念园随时有人接电话,而他也时刻待命,做到游客、团队随到随讲。
此外,王学广的讲解还做到紧跟时代步伐。在解说的结尾部分,他将“十九大”“建设美好新海南”“中国梦”等热词融入其中,使人听了很受鼓舞。
一席约 诺百年
王学广在自己的讲解生涯中,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母瑞山精神,“崇高理想、坚定信念,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母瑞山精神激励着我做好自己的工作。”王学广说。
王学广曾有一个愿望,他想一直把母瑞山革命故事讲下去,讲到建党100周年,也就是今年,他将面临第二次“退休”。“如果条件允许,单位需要,我愿意第三次‘就业’。”王学广笑着看向门外两个年轻的身影,那是王学广新一代的接班人,他们正在讨论讲解稿,为即将到来的一所学校的师生做讲解准备。
短片的最后,王学广说“虽已过古稀之年,现在自己还能坚持得住。我准备一直讲下去,讲到讲不动为止。想用有生之年为人民做更多的事,为传播母瑞山革命精神贡献余热!”(作者:王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