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为“50后”中国式“农民”创业者而唱的赞歌——《物流人生》新书发布

2021-05-24 16:04:13

来源:财讯界

一首为“50后”中国式“农民”创业者而唱的赞歌——《物流人生》新书发布

“50后那一代人,是新中国最核心的代表,他们纯真,爱国,受到了那个年代的爱国教育,也经历了新中国从建立之初的一穷二白到发展富强的全过程,他们身上的法律意识应该是最强的,也最真实。”

——北京盈科(宁波)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任、高级合伙人张民元律师

2021年5月14日,张民元律师的新书《物流人生》举行了首发签售会,这是他人生的第六部专著。

据了解,该书讲述了在背靠北仑港天然优势下,一个穷小子装卸工“王阿三”王伟国,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吃苦耐劳,并瞅准了改革开放的春风,踩对了时代的步点,先后成立专营集装箱运输公司、与马士基仓储物流有限公司合资成立龙星物流公司,一步步成为宁波物流企业龙头老大的故事。

现在请跟随我们对张民元律师的采访,一起走进《物流人生》这本书创作的背后……

问:5月份,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您的新作《物流人生》和大家正式见面。首先确定一个细节,关于《物流人生》这本书封面中标注的是“长篇小说”,而您在序言中交代的是人物传记,请您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体裁。

答:首先,我是一名律师,而并非作家,写书的目的只是想记录身边和过往的人和事。并且,每次写书并非是为了写书而写的,而是有些许感悟,不得不奔涌出来,与其说是写,不如说是倾诉。印刷出来供人阅读,是想找到共鸣的读者,完成此生人生中的知遇,书能有人读,便是此生的缘份。

至于该书是什么体裁,觉得比较难讲,因为是虚实结合,不能算是传记,若说是纪实文学,又有许多虚构的故事,若说是纯文学的小说,大部分故事又是口述的真实,所以,如果非要弄个定义,确定个体裁,大类应该是“职业文学”,小类应该是“法治小说”,再小类就是“律师讲述”。

问:律师给自己的客户写传记,应该是颇为少见的。在本书的序言中您交代说之所以愿意为一位企业家写传记,主要是因为本书的主人公王伟国身上有一些“金子般的东西”,您还特别提到他身上“农民般的朴实”感动了您。那么,您最初和王伟国是如何相识的?书中您具体记录了哪些他打动您的故事?

答:与王伟国的相识,在书中有真实的记载,就是我作为律师,认识了王伟国的大哥王庆国,而王伟国是王庆国的三弟,刚好有官司需要请律师,王庆国就推荐了我。自从跟王伟国认识之后,就担任他公司的法律顾问,一直到现在。

之所以感动,是因为跟王伟国长达二十多年的法律顾问合作之旅,想想也不容易。王伟国聘请法律顾问与其它的老板不同,其它的老板聘请法律顾问大多会选择“用尽充足”,希望聘请的律师非常优秀,同时又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一旦企业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律师了,就会不再续签合同,或者换成本更低的律师。而王伟国不一样,他聘律师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意识”,因为王伟国本身是个非常讲诚信的人,一般不会跟别人发生纠纷,即使发生纠纷了,他通常也会选择“让一步便海阔天空”,所以,遇到打官司的事极少极少。他聘请律师,更多的是让律师用法律的思维帮他出谋划策。现实中律师大致可以分为二种,一种是“手术型”的,就是操手术刀的哪种,专门打官司;另外一种是“军师型”的,和平年代谈天说地,运筹帷幄,打起仗来身先士卒。可能王伟国更喜欢“军师型”的,而我刚好又爱好和平,所以走在了一起,这一晃就是二十年的谈天说地。

因此,如果说书中记载的王伟国有哪些打动我的故事,那我只能说是“时间”,时间是最能打动我的“故事”,二十三年,8395天,这是个不短的数字,如果说有感动,感动的就是王伟国这种对“法治”的坚持!

问:您创作该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或说初衷是希望对未来想创业或者想跟您一样成为律师的年轻人有所借鉴,那么,回顾本文主人公的创业人生,您觉得有哪几点感触值得与年轻人分享?同理,从您的角度出发,有哪些从业的心得体会可以跟年轻人分享?

答:本书是一本回忆录式的作品,记载的是我跟王伟国之间二十三年的“法治”历程。而我帮王伟国打的官司,策划的法律事项,包括跟王伟国打交道的全过程,都值得年轻律师去品味。现在的年青人,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可能更多地会去追求“法治”的经济效益,无论是选专业方向,还是选客户,都是以“钱多”作为衡量标准的,而如果在“追钱”的道路上跑得久了,大多数律师可能都会选择去经商,或者当无法去经商时,而选择退出江湖。写这本书,我是想跟年轻人说,律师是应该有精神追求的,至于追求的是什么,我其实想说,追求的是人生!是在从事律师职业过程中认识和接触的每一个人,珍惜能够相遇的那份缘。在律师的职业生涯中,无论你遇到的是穷人还是富人,当你用法律去帮助他们之后,你会觉得人生很有价值,因为法律让律师“感觉到自己很有用”,能够帮助到别人,并让别人赞扬,这可能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我当王伟国的律师,当王伟国欣赏和赞美我的职业,并且坚持赞美,这种收获跟“钱”没有半毛的关系,但让我的人生充满了意义!

在做律师的生涯里,尽管我很努力,却仍然是会受到打压和投诉的。当一个富人给我很多的律师费,却一直在说我的坏话,而一个穷人虽然有可能不给钱,但对律师的付出充满感激、信任并且坚持时,律师的职业成就感,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后者。

王伟国不算很富,当然也不穷,但王伟国对律师的那份信任,那份坚持,让我坚持在律师行业努力成为最好的。王伟国这份挚着的鼓励,便是我最深的感悟。

问:您称创作这本书是您律师生涯中“最艰难的案件”,那么,您具体自何时开始创作该书、何时截稿?其间经历了怎样的创作过程?对您而言,该书的创作最大的考验是什么?有没有难忘的故事发生?

答:书的创作时间并不长,从构思到完稿,总共六个月的时间,前三个月是构思,每天想如何写这本书,但迟迟没有动笔。真开始动笔后,基本上坚持每天3000字,激动的时候,写到自己哭,日均15000字。

说写这本书是“最艰难的案件”,并不是因为写作本身,写作本身是愉快的,就跟排泄的感觉是一样的,真诚的感情是自然流露的,不需要去查资料或借助什么工具,就是脑子里自然流出来的水。说难,是因为这本书的出版,因为公开出版物是必须考虑许多其它人的感受的,特别是作品中虚构的故事。在写作的时候,脑子自然流出来的,就是那种虚构的真实,虽然是虚构的,但我主观上认为王伟国的人生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但这种“真实”现实生活中的人可能不会接受。难在哪里,难在我想这么写,但理智不让我这样去写,最后,我便坚持虚构了,并且出版了,也已准备承受可能因此受到的打击,这就是“难”的所在。

问:您是以律师的身份与书中主人公结缘,也就注定了您和他之间的互动很多时候是围绕着法律事务的处理,也就是说,本书的内容应该有不少讲的是“法事”,是这样的吗?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或者说内容上有哪些特色?

答:书的故事分为二部分,前半部分是写我跟王伟国之间的法律交情,后半部分是写的王伟国的虚拟人生,故事是虚构的,但年代是真实的。在那些年代发生的大事件是来自我脑子中的记忆,而只是将王伟国的影子装进去了,前半部分是讲法律故事的,后半部分却是讲人生故事。

后来将副书名命名为《伴随共和国成长的中国梦》,是因为王伟国解放后出生,伴随共和国走过这70年,而书中记载的事件是王伟国那个年代的人都会经历的“解放、抗美援朝、灾荒、大办钢铁、文化大革命、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国企改制、全民创业、引进外资、民营企业发展、金融危机”等。

我写的是王阿三的人生故事,但准确地说,写的是50后那一代人的人生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来自于我的农村生活记忆,只是借了王伟国的传记之名而已。

问:以一个法律人的视角来看,您所看到的以王伟国为代表的那一代创业者们,他们身上的法律意识如何?有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过初步觉醒、逐渐适应、深度应用这样大致的一个过程?这种法律意识的变化,或者说对法律的重视、应用程度的“变化”,有没有一些“小事故”可以说明?

答:在我个人的认知领域,50后那一代人,是新中国最核心的代表,他们纯真,爱国,受到了那个年代爱国教育,也经历了新中国从建立之初的一穷二白到发展富强的全过程,他们身上的法律意识应该是最强的,也最真实。新中国的法律与过去的法律制度以及西方的法律制度存在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新中国的法律保护穷人的利益,追求的是平等、诚信。但新中国的法律在成长过程中,也曾在一定时期成为“技能和工具”,律师也曾经在一段时期内成为“充分利用法律技能赚钱和牟利的专业人员”。这是很可怕的,并且,正在让律师成为新时代的“法律商人”。

作者是70后,从有认知开始,便经历改革开放,外国的先进技术伴随着“自由思潮”涌进来。70后的那一代人,对于党的领导和中国法律的真知,很多都是缺乏正确认知的。我们从有文化开始,看到的和听到的都是“外国的圆月亮”,甚至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爱国,为什么要拥护党,曾经在上大学时组织曾动员我入党,我当时非常不情愿,心想“为什么要入党”?大学一年级就发生了“学潮”,我们那一代人,不是我们不爱党,不是我们不爱国,而是没有人教育我们为什么要爱党,为什么要爱国。

而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我看到了50后那一代人的爱国、诚信的真实情怀。50后那一代人,法治不是在嘴上喊的,是内心真心的追求;50后那一代人,他们相信党,相信政府,爱国、诚信、敬业、勤劳而善良。书写王阿三的人生故事,其实作者是想将50后那一代人的爱国、诚信、勤劳而善良的法治精神书写出来。

问:本书的写作手法、美学审美主要呈现出怎样的特征?在写作上,哪位诗人、文学家或文学流派对您的影响较大?

答:本书的最大特点:真诚、朴实。作者本身是个老实人,不太会用太多赞美的文字和高雅的语言,最美的思想便是内心最真诚的意识流露。我爱我的祖国,却不能以喊口号的方式来表达,我用我的职业讲述,表达了我内心最爱的人:50后那一代朴实、善良、勤劳、敬业的中国式“农民”创业者。

本人只搞法律,不弄文学,所以并没有受到任何文学流派或文学大师的影响。对本人影响最大的,就是农民的出身,农村的成长经历,农村乡长父亲的言传身教。

本书甚至可以不称之为文学,而应该是律师职业的真实讲述。

【作者简介】

张民元,执业于北京盈科(宁波)律师事务所,现担任第一届全国律师服务标准化工作组(SAC/SWG19)副主任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标准化专家工作组组长、第九届、第十届浙江省律师协会常务理事、省律师协会教育培训委主任、省民营企业律师服务团副团长、省知识产权标准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侨联法律顾问委员会委员、宁波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成员、慈星股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司法部千名涉外律师人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专家、浙江省社科联专家库专家、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才、第一批浙江省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指导专家、宁波市领军人才(B类)。

曾获全国律师宣传工作先进个人、浙江省浙江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成绩突出先进个人、省服务中小企业优秀律师、省优秀公益律师、省知识产权宣传先进个人、省优秀专业律师(知识产权)等荣誉称号。

已出版《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指引》《走出驰名商标的误区》、《智慧的较量—知识产权战略践行者》《法律顾问之路》《民营企业法律顾问指南》《物流人生》六部专著,发表及获奖专业论文100多篇,受聘担任《中国律师》杂志“民元思问”专栏及“中国律师网”张民元律师专栏特约撰稿人。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