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最具影响的全国性卫生行业报。坚持“立足行业、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办报方针,致力于提供最专业、最完善的医疗卫生政策,及时报道国内外医药卫生重大科技成果,传播卫生保健的信息和知识,大力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面对中国日益庞大的糖尿病群体,近日,《健康报》用大篇幅刊登了深圳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贾黎静团队与维士数字饮食就糖尿病吃动平衡开展的相关合作,借助互联网平台和数字技术,将糖尿病“精细化”管理从理论落实到实践。
《健康报》报道维士数字饮食
以下内容整理自《健康报》
原题:《多路组团,让吃动平衡更精确》
——————
每餐吃了什么?运动量是否合适?药物服用是否正确?这一系列问题,对不少糖尿病患者来
说,可谓“困扰很大”。
在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分会的推动下,广东省深圳市人民医院内分
泌科主任医师贾黎静团队借助互联网平台和数字技术,尝试将这一整套“精细化”管理从理论变成实践:内分泌专科医生、营养师、运动师、心理咨询师、糖尿病教育护士和共同照护师等“组团”为糖尿病患者制订健康管理计划,提供线下教育管理处方、线上咨询指导、跟踪管理等服务,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探索更有效、更易操作的慢病管理模式。
线上精准配餐,线下看病开药
“做鼻腔手术前体检,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现在饿了不敢吃,吃点东西血糖就飙升,不吃又怕低血糖晕倒。每天测 7 次血糖,10个手指头都扎破了。每次给自己打胰岛素都想哭,更不敢跟周围人说。”张女士在贾黎静的“名医中心”诊室里对记者说。
3 个月前,贾黎静给张女士开出了首张药物处方。“这 3 个月,每天我都要在手机App上打卡,上传吃了多少食物,以及血糖、血压的测量结果,还通过App跟贾主任、营养师、运动师、心理医生咨询。这段时间,我的体重从 65 千克下降到 59 千克,血糖很稳定,精神也好了很多。”张女士说。
贾黎静一边在数据平台上查看张女士的血糖、血压等指标,一边告诉她,“你的血糖持续达标很久了,而且没有波动,以后不用天天测了,一周一测就可以。药物可以减,等下我给你
开新的处方。另外,你168厘米的身高,现在的体重很标准,不用再减重了。3个月以后再复诊。”张女士高兴地连声道谢。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药物控制血糖仅是康复路上的一件事,更重要的是,如何真正管住嘴、迈开腿,实现健康生活方式的有效转变,科学应对风险事件。
从“名医中心”诊室出来后,张女士前往隔壁诊室找运动师和营养师,咨询新的运动和饮食计划。“之前您鼻子刚做完手术,不能剧烈运动,所以我建议您多走路、练习八段锦。现在,您可以加强下肢训练,提高心肺功能,增加肌肉。”运动师张龙一边说着,一边演示“,屈膝半蹲,膝盖不要超过脚尖,一组45次,一日3组……”
“新开的药要餐前吃,注意多喝水。看你最近加了猕猴桃,可以继续保持现在的餐单。要注意几个情况:餐后饿不饿,有没有不舒服。另外,保持现在的体重就好。半月测一次体
重,如果有较快下降,比如一周下降1公斤~2公斤,就要在App上跟我们说……”照护师刘晓燕叮嘱张女士。
“有医生护士的帮助真的太安心了。”张女士打算再去心理咨询师那里商量一下她未来的复工计划。她告诉记者,为了治病,她此前选择了辞职。
“一上午最多安排 14 位患者,每人看完全部门诊需要 2 个小时左右,这样才能保证充分交流。”贾黎静对记者坦言,不少患者到一些医院的内分泌门诊,只要求医生开药,却并没有提供血糖、血压等定期监测结果,“但在我们这里,患者必须提供这些数据,才能给开药。”
值得一提的是,2020 年年初,贾黎静团队还指导维士数字饮食团队线下制定个体化营养处方,线上实现糖尿病患者的个性化数字配餐。平台后端的维士自建中央厨房依据数据精准配比,生产可“组合”的数字营养餐。红白绿三种颜色的小饭盒分别代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每个小饭盒上都清晰标明每一类营养素和热量的数值,糖尿病患者依据医生开具
的营养处方,在营养成分范围内,根据自己口味和喜好,自由搭配每一餐。
线上数字化平台,让“吃动平衡”更精确
“糖尿病患者所面对的核心问题并不是诊疗服务,而是生活方式管理。事实上,具体做法国内外的相关指南都有,但让患者自己对照去做太难了,需要专业医护协助。从我们目前的情况来看,效果是不错的。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9月1日,接受管理的230多位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从 54.21%上升至 71.79%,远高于国内平均数 30%。”贾黎静告诉记者,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糖尿病教育管理分会给予她的团队很多技术支持和信心。
▲深圳互联网慢病管理高峰论坛
维士数字饮食成为“糖尿病吃动平衡科研课题”解决方案
“互联网、数字化平台可以使糖尿病患者‘吃动平衡’的评估更精确。更重要的是,患者的心理情绪得到安抚,减少抑郁痛苦,进一步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郭晓蕙教授介绍,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开设的“互联网+糖尿病”共同照护门诊,多学科团队也开展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患者教育管理及相关研究。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有助于患者规律用药、规范监测血糖、合理膳食,培养并提高自我管理的行动力。特别是在疫情期间,由于大型医疗机构就诊受限,更多糖尿病患者通过线上开具药物处方,进行持续管理,保持了较好的状态。
“美国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教育标准也强调利用线上方式强化糖尿病管理。在疾病管理过程中,不仅积极评估及监测反映疾病控制状况的指标,更多关注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予以个体化自我管理支持,这也将是未来慢病管理的有效模式。以患者的真正需求为核心的糖尿病教育管理与服务,最终都要体现在对患者生活管理的每一个细节,饮食和运动的平衡
是其中最难也最具价值的部分。深圳模式的探索,在照护门诊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坚实的一步。”郭晓蕙特别强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