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人贷:宜信一路走来就是要做正确且不容易的事情

2021-01-19 10:21:25

来源:中国晋商俱乐部

5月28日,宜信迎来了13岁生日。在宜信创始人、CEO唐宁看来,尽管走过了13载,但今天的宜信还是一个13岁的创业企业,而宜信一路走来,就是要做正确且不容易的事情。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宜信旗下的金融服务科技平台——宜人贷。从2012年创建以来,宜人贷也走过了7载,经历了国内互联网金融产业快速成长、监管趋严、行业动荡、转型蜕变的发展历程。

宜人贷作为首批代表,正在实时对接百行征信,向后者系统全面、准确、及时地报送共享征信信息。而百行征信则对信用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保存和加工,向接入机构提供更完善的信用信息查询及相关增值服务。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每一次变革,对我们而言,既是新的发展机遇,又是全新的考验。”一位宜人贷高层直言,作为互联网金融服务行业发展的见证者与亲历者,宜人贷一路走来遇到了诸多诱惑,但唯一不变的,是宜人贷秉承合规运营、科技驱动业务创新成长的决心——前者是确保业务可持续平稳发展的基石,后者是促进业务更上一层楼的最大驱动力。

“未来,我们还会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他直言。2007年,格莱珉银行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Yunus)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让全世界看到普惠金融的巨大发展潜力与社会价值。

受此激励,以P2P平台为代表的一大批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相继面世,开启了中国普惠金融征途。

在这个趋势下,宜人贷应运而生。当时宜信对普惠金融有着三步走的规划,从小额信用借款入手帮助借款人建立信用记录,到理财保险、支付等各种金融服务的融入,进而帮助未能享受传统金融服务的人群培养自己的财务规划与财富管理能力,让他们充分借助普惠金融提升生活品质与拓宽业务发展空间。

“事实上,宜信对普惠金融的规划,是相当具有前瞻性的。但在国内普惠金融发展初期,整个行业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打造适合中国国情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通过风险精准定价扩大普惠金融受益人群,让更多得不到传统金融服务的人群得到金融服务。”

这背后,是中国信用问题阻碍了普惠金融的发展步伐,一方面是国内征信体系不够完善,个人信用数据缺失,导致数亿人没有征信记录,另一方面是当时中国法制体系尚未健全,欺诈成本偏低容易诱发个人信用风险。

因此,尽早建立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俨然成为当时普惠金融能否在中国覆盖更多人群,得以迅猛发展的最大掣肘。

2013年,宜人贷便在业界做了一件“大事”——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推出基于手机端,从借款申请、审批、资金到账、还款全流程的APP,引导国内普惠金融产业迈入“数字化时代”。

在2012年宜人贷面世期间,这个APP应用是他们内部孵化的一个创新小项目。这背后,是宜人贷管理运营团队洞察到基于移动端的普惠金融服务具备两大好处,一是可以用更多精准营销方式触及借款人群体,二是移动APP能帮助我们了解借款人很多行为,大幅提升风控效率。

宜人贷的这项创新,无疑对互金行业“数字化”变革产生不小的启发——继宜人贷后,越来越多平台纷纷跟进研发基于移动端的普惠金融服务全流程,将国内普惠金融的“数字化进程”推向新高度。

具体而言,这些平台引入大量最新科技,挖掘借款人全方面数据信息并建立关联,让更多借款人拥有建立信用与获得信用借款资金的机会,解决信用问题对国内普惠金融发展的掣肘。与此同时,AI身份识别、智能服务、安全防护、大数据风控、KYC等最新科技在移动端得到广泛应用,也直接帮助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大幅提升产品创设与管理能力,为众多借款人与出借人提供更安全、便捷、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这些最新科技之所以能在国内普惠金融数字化变革进程发挥巨大的协同效应,还离不开海量数据的积累——比如宜信10余年的个人借款咨询服务领域数据积累,帮助宜人贷充分发挥金融服务科技优势,构建一整套强大的风控模型,实现最快几分钟审批、30分钟极速资金到账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既不影响借款人消费过程的体验,还能满足借款人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提升他们的消费能力。

数据与科技的双轮驱动,推动国内普惠金融发展很快从“数字化”进入“共享化”阶段,即通过不同平台在数据、风控、场景方面的共享,推动普惠金融从普到惠发展,即最大限度提高用户获得普惠金融服务的效率同时,尽可能降低用户获取普惠金融的各类成本。

作为行业头部平台,宜人贷在普惠金融共享化时代同样“身先士卒”——作为首批加入中国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互金平台,宜人贷从2016年10月至今,每个月都会向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上报借款人征信数据,包括用户身份信息、借款额度、是否逾期等,且相关数据每月更新,如今累积上报数百万条个人信用记录,为行业完善个人征信体系提升风控能力做出很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