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中国各地春耕春管正陆续展开。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应用到传统农业生产中,各种新技术、新模式涌向田间地头,中国农民从“会种田”向“慧种田”转变。
在湖南祁阳市观音滩镇润晖育秧中心,层层叠叠的育秧盘“吐”出新绿。通过循环运动式育苗设备,该中心单批次就能培育250亩稻田的秧苗。“它是新添置的‘宝贝’,把育秧从水田搬到‘工厂’,实现选种、浸种、播种、催芽、运输等环节全程机械化。”该育秧中心负责人郑小宁说,在育苗工厂内,通风、降温、喷洒药物等智能设施一应俱全,用手机就能远程控制育苗所需的温度、光照、水分和养分,让早稻育秧不再“靠天吃饭”。
郑小宁一边介绍,一边点击手机操作面板。几秒钟后,自动喷雾系统运转起来。“通过智能化、自动化系统,一个育秧周期比传统育秧大棚节约了4天至7天时间,大大提高了育秧效率、秧苗品质。”郑小宁说,“黑科技”吸引不少农户前来“尝鲜”,育秧中心今年引进了两套循环运动式育苗设备,现已接到9000多亩稻田育秧订单。
高标准农田这一新模式,正为中国传统农业注入新动能。今年,中国粮食生产大县湖南东安县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亩。“高标准农田能改善灌溉、耕作条件,让粮田变良田、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东安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陈明明说,高标准农田亩产能可提高50公斤以上,每亩综合收益增收300元(人民币,下同)以上。
新模式、新科技打开了种田人的新空间。中国粮食主产区湖南衡阳市是袁隆平院士团队第三代杂交稻超高产试验示范基地所在地,曾连续两年创下双季稻周年亩产突破1500公斤的世界纪录。今年春耕,这里的农户可以“团购”农资。
“往年购买农资,农民一怕价格高,二怕买到假货。今年,种粮农户这一后顾之忧烟消云散。”衡阳市衡阳县演陂镇五一村党总支书记李卫红说,截至2月底,该村有550多户农民团购了化肥、种子,每亩地可节省50元至70元农资成本。
得益于农业科技发展,中国土地上,大规模智慧农机运用的新场景开始出现。2023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从67%提高到73%。
“各地农作物种植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用无人机施肥,喷药一亩地用时约1分钟,是人工作业效率的50倍。在贵州、福建等地,山地轨道运输车让果农施肥、采收告别人工挑担时代。”祁阳白水镇众升村“稻油轮作”基地负责人肖梦初说,春耕备播一线,安装北斗导航的拖拉机、无人驾驶插秧机、无人植保飞机等智慧农机成了“新宠”。
当前,中国正加速建设农业强国。根据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中国将从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种业振兴、先进农机研发推广等多方发力,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此背景下,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
瞄准新变化,今年春耕期间,中国农业农村部派出由120多位专家组成的科技小分队,分赴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等地的15个夏收粮油主产省,开展线上线下技术培训。各地也在加强农业技术推广,走科技兴农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