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当前债券收益率整体有所下探,但在资金面边际趋紧预期尚存的背景下,市场中依旧不乏看空的机构。
不过,当前“股债跷跷板”效应依旧明显,加之“稳货币”及“防风险”诉求决定了资金面缺乏大幅波动的想象空间,因此对债市持看多态度的机构依旧占据主流。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基于债市‘最后一跌’空间比较有限的判断,则眼下逢调加仓或是更为正确的选择。
市场分歧犹存
春节以来,国内“股债跷跷板”效应明显,在基本面利空被充分预期的背景下,叠加央行表态呵护资金面——DR007利率维持在2.2%,这使得债市的不确定性持续削弱。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21日收盘,银行间利率债市场收益率整体下行。具体来看,SKY_3M下探2BP至2.05%;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2年期回落3BP至2.70%;SKY_10Y稳定在3.15%的位置。
“就现阶段的债市而言,3至4月份信用债集中到期的恐慌已获得缓释,地方债供给受到央行的‘保驾护航’,3月测算超储率(1.48%)较2月明显回升,资金压力亦有所下降,原本市场预期的4月资金紧张并未出现。”在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覃汉看来,“即便5月地方债供给明显放量,但在‘稳利率+市场主动欠配’的大环境中,债券利率也很难大幅上行。”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市场中亦不乏基于货币政策边际收紧判断而看空债市表现的机构。
“这两个月资金面之所以比较宽松,是因为管理层有意助力维持信用债市场的平稳运行。永煤、华晨和华夏幸福等违约事件曝光之后,风险防控工作获得了政策层面的高度重视。”一位机构交易员向记者表示,“可以看到,2021年3月、4月公司信用类债券的到期量,分别达到了1.2万亿元和1.06万亿元,是历年来的最高和次高水平。不可否认,宽松的货币环境,是企业顺利再融资的关键。”
向后看,与3月和4月相比,5月和6月内中长期公司信用债的到期额将出现“断崖式”下降,彼时市场的再融资压力会显著降低。换言之,一旦未来货币政策的关注重点,从防风险转移到控通胀(资产价格),那么债市利率能否继续下攻必将被打上问号。
看多仍是主流
虽然货币宽松——这一债市“多头”眼中影响市场阶段内表现的关键趋势能否延续依旧值得商榷,但面对即将到来的5月,持乐观态度的机构依旧占据主流。
太平洋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陈曦指出,央行收紧利率政策,并开启利率上行周期,需要有明确的触发因素——包括经济过热;趋势性、全局性高通胀;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
“我们认为,当前央行维持2.2%左右的资金利率水平是长期化的。有鉴于此,就债券投资者角度出发,如果之后收益率没有明显上行,那么执行‘短久期、等待上行’策略就是变相的‘踏空高票息收益’,时间并不站在‘空头’一方。”陈曦判断,“债牛已至,‘最后一跌’并不存在,中国利率债是2021年最好的资产,十年期国债的合理水平料在2.8%至2.9%左右,我们目前仍维持这一观点不变。”
“眼下,信用‘灰犀牛’风险持续增大,机构对评级下沉有顾虑,权益增强难度较大,债市缺乏‘优质资产’,而这将利好利率债及长久期高评级信用债。”覃汉同时表示,“当前来看,机构整体仓位、久期仍然偏低,‘欠配’特征明显。我们多次提及,如果一致预期是等待利率冲高后再进场,那么大概率不会有‘最后一跌’,或者说即使有‘最后一跌’,空间也比较有限。”
中金公司方面亦判断,当前货币政策可能仍会维持中性水平,甚至会视后续经济动能变化而进一步转松,虽不排除会阶段性的出现一些针对市场杠杆行为的“警示”,但大概率不会形成趋势。由此,建议投资者不必再等“最后一跌”的出现。眼下,选择等待还是立即买入,将成为二季度债市的“胜负手”。
建议择机加仓
根据历史已有经验,在预期较为一致的市场中,必然会出现“抢跑”机构。
记者采访发现,较之于谨慎观望,短期内建议逢调整积极加仓的观点开始增多。
毕竟,4月以来,债券市场对基本面利空的反馈持续“钝化”,随着央行方面表态将“合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对流动性进行精准调节,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为政府债券发行提供适宜的流动性环境”,业界普遍预期,二季度流动性环境定调无虞,买盘情绪将带动债市“走牛”。
“当前期限利差分布较为合理,参考收益率曲线和历史分位数水平,交易盘方面,建议持续跟踪市场利率走势,顺势交易快进快出,品种可以选择性价比合适的3至5年期政策性金融债;配置盘方面,我们更建议选择中短端品种——兼顾票息与骑乘资本利得收益。长期来看,考虑到利率债供给压力、全球经济修复和通胀预期可能会驱动长端利率再次回升,则届时(逢高)再配置长端凸点品种或更为稳妥。”南京银行资金运营中心金融市场研究部分析师刘怡庆说。
“后续的收益率下行并不需要基本面等因素驱动。”陈曦则乐观地表示,“在国内经济基本面复苏仍不均衡,国际政治、经济高度不确定,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低收入阶层困难重重的当下,利率政策于目前水平步入长时间观察期料成为大概率事件。后续,业界对央行利率政策预期的纠偏,已经足以让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至3%以下。我们认为,如有非央行利率政策引发、不改变‘资产荒’大逻辑的债市调整,应该都是买入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