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速讯:良田转化重在优化机制

2022-11-28 10:34:33

来源:经济日报


(资料图片)

安徽是农业农村改革的发源地。近年来,当地大力推进“小田变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动粮食生产方式变革,有效提升了粮油生产能力,马鞍山市“农田四变”就是典型代表。通过改造提升“零散小差”农田,当地夯实了粮食增产基础,推动了农业规模经营,提升了农民土地流转收入,拓宽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可谓一举数得。但要让良田更多、种粮效益更好,还需进一步优化机制,完善经营管理水平。

要优化投入机制。农田改造涉及大量财政投入,在马鞍山市建设1亩高标准农田需平均投入约3000元。当地整合财政资源,今年涉农资金投入比去年增长了4成多,但相比庞大的农田改造需求仍显不足。对此,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相关受益方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也要整合农田改造相关资产,理顺回报途径,拓宽融资渠道,发行专项债券,更好地筹集农田改造资金。

要完善效益提升机制,引导种粮大户高产优产。与小田相比,大田更容易实现提质增效节本。通过田地调形,有利于统一修建排灌设施,使农田耕作、播种、灌溉、施肥、收割等环节更加便捷,不仅降低单位面积生产成本,也能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目前,当地种粮大户以及专业粮食生产主体流转大田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迅速扩大。在多打粮的同时也要看到,稻米等产品的附加值还不高,当地农业部门要积极引导生产主体发展品牌粮、订单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更好地增加农民收入。

要做好建后管护,建立健全多方参与、责任明确、协调顺畅、保障有力的农田管护机制。大田好田“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应按照“谁受益、谁管护”原则,实行县、乡、村分级管理,构建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三位一体”农田管护机制,压实各方责任,防止流转对象对优质农田重用轻管或只用不管。还要积极引入保险公司,针对优质农田硬化沟渠及配套建筑物,田间道路、生产路及机耕桥,排涝沟及护岸工程等提供保险服务,确保农田改造项目能够长效运行,有效保护优质耕地生产能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梁 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