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航新征程 掀开新一页│开辟新局谋创新——打好高质量发展翻身仗系列解读之六

2021-06-11 11:16:27

来源:互联网

    引言

    加强科技组织平台建设,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形成拳头,提高创新效率,这是辽宁增强“第一动力”的重要路径。

    作为“新中国工业摇篮”,辽宁在创新上有厚实的家底,不缺资源、不缺要素、不缺基因。需要强化的,恰恰是创新效率。

    让科教大省成为创新强省,关键在于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牵动全局的“牛鼻子”。只要坚定不移地走创新路,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和“产学研金介”深度融合的市场连接机制,形成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围着市场转、创新围着需求转的良性循环,辽宁便能实现于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

    辽宁,科技资源优势明显。拥有高校11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中科院驻辽院所6所,两院院士56人,研发实力全国居前。

    如何把创新的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是辽宁面临的重要课题。缩短科研实力与现实生产力间的距离,提升整体创新驱动内生动力和创新效率,是重要路径。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辽宁的科技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与南方发达省份相比还有差距。在省科技厅规划与平台处处长臧宝岭看来,这亟待政府加强支持引导,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

    “企业自主创新,不是自己创新。”走过8年创业路的辽宁博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德喜感慨道,“唯有集聚创新要素,才能开辟创新大道。”

    企业的“难点”,正是辽宁要着手解决的“要点”。今年3月初,辽宁公布了首批200个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和100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榜单。

    “资源向企业倾斜,合作让企业牵头。”省科技厅厅长王力威表示,科技厅当前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构建由大中小企业为“盟主”,高校、科研单位、用户、金融公司、中介机构深度参与的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合力攻坚的同时,涵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辽宁将出台具体指导意见,引导产学研联盟建立健全内在激励机制,明确配套政策。支持由“盟主企业”牵头提出重大创新需求“榜单”,由省科技厅和企业共同“张榜”,吸引国内外科技工作者“揭榜挂帅”,并在“建盟”“发榜”“选帅”“兑榜”等关键环节给予政策支持。

    对此,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梁颖达表示,作为东北振兴的“领头羊”,辽宁在创新上既有潜力,又有机遇,“其中,科学的顶层设计和高效的资源配置尤为重要。”

    立足融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省委、省政府把创新摆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搭平台、聚要素,抓紧布局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打造辽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筑区域创新“高地”。

    辽宁高校多,但国家级顶尖创新平台少,特别是大科学装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亟待突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坦言,在科技创新上,要学会打“团体赛”,采取一些非常举措汇聚全国创新资源,留住高精尖人才。“比如在新一轮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中,抢早布局,以‘大平台’为抓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大平台”有多重要?“就像‘梧桐树’,能引得‘凤凰’来。”冯夏庭说。

    “十四五”期间,辽宁将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0个,省级各类平台500个。王力威表示,今年围绕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和构建产学研联盟,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创建东北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精细化工3个研究中心建设,打造贯通产业链上下游、连接创新链各环节的平台体系。

    “产业链贯通,平台割裂也不行。”冯夏庭强调,“卡脖子”技术往往关涉多个学科,不是一个创新平台能解决的,需要形成大小平台融通、大小科企联合攻关的有效机制。

    创新“硬”实力还需要政策机制等“软”实力赋能。

    为激发创新主体创新活力,辽宁聚焦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政策瓶颈,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创新环境。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即将出台,新条例将突出辽宁特色,力求务实管用,明确加大刚性投入、建立容错试错机制等要点。

    “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制定出台系列新政,以不断的制度创新,解决技术创新中的新矛盾、新问题。”在王力威看来,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法治环境十分重要,辽宁正努力深化改革,发挥法治对促进科技创新的制度保障作用,推动科技创新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制度给力,创新才有动力。”梁颖达认为,辽宁创新最重要的是解决“动力源”与“活力源”问题,动力靠供给,活力在培育。

    科技企业对创新的需求最迫切,也最积极,但受设备、资金、人才等条件限制,一些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政府做服务、给补贴、引人才,才能让它们“活起来”“强起来”。辽宁省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工程中心副主任王国辉认为,有足够数量的科技企业,方能形成“万马奔腾”的创新局面。

    “育科技‘新苗’,得拿出‘封山育林’的精神。”臧宝岭说,科技企业培育需全生命周期。初创期,“保姆式”服务;成长期,特殊关照;茁壮了,搭平台,给政策,真正做到围着转。

    王力威透露,辽宁正实施科技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年内将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发展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500家。在全省高新区集聚科技型企业等重点科技资源,打造东北创新策源地。创新“高地”一旦成形,资源“洼地”也将随之产生。

    创新能力建设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创新动力的核心要素也是人才。为引来人才这个流动的创新源头活水,围绕服务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辽宁优化升级“兴辽英才计划”,实施“项目+团队”的“带土移植”工程。

    4月末,首届“科洽会”在沈阳召开。会上,聚焦“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辽宁向全国发布了73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榜单,24个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既展示了辽宁丰富的应用场景,又达到了招才引智的目的。“这些项目,都是企业报上来的。我们就是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广招全国领军人才带团队、带技术、带项目来辽宁。”王力威表示,走创新路,最主要的就是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只要各类企业茁壮成长,辽宁就会动力澎湃、加速前行。

关键词: 起航 征程 掀开 开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