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持续增殖放流丰盈“蓝色粮仓”
“十三五”期间水产品增产18.2万吨,渔民增收近20亿元
大连市一年一度的增殖放流活动于6月6日拉开帷幕,30.8亿尾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褐牙鲆、许氏平鲉等重要经济物种陆续投放入海。这是大连市连续第13年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对于近岸渔业资源养护、实现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连市海岸线长达2211公里,海域面积达2.9万平方公里,海洋动植物原本种类繁多、数量丰富。但据大连市农业农村局调查显示,21世纪初,由于海洋环境污染、过度捕捞、围海养殖以及填海造地等原因,近海渔业资源处于严重衰退状态。作为大连市近海的重要渔业资源,中国对虾几乎绝迹,三疣梭子蟹等传统经济物种难见鱼汛。
增殖放流是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更是养护生态、推动渔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大连市自2009年以来,立足海洋生态环境修复,把水生生物保护摆在突出位置,持续开展增殖放流活动。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大连市制定增殖放流规划,落实各级财政资金,明确增殖放流规模,全力打造“蓝色粮仓”。大连因地制宜,科学选定本地需修复、适宜黄渤海海域生长的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褐牙鲆、许氏平鲉等作为放流主品种。全市投入增殖放流资金2亿余元,累计放流各类苗种150亿尾以上,放流规模稳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
为确保高质量完成每年的放流任务,大连市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举措,对放流苗种的亲本选择、苗种繁育、入海验收、回捕调查等技术环节提出具体规范要求。通过近几年的试验探索,大连市创新推出委托第三方技术单位从最初的亲本购置到海上放流进行全过程监督的管理方式,保证各项工作严格按要求开展。
多年来,大连市一直聘请科研、技术单位进行增殖放流成效跟踪调查。通过样本船回捕统计、生物学测定和生长分析等手段,对放流结果进行评估。调查显示,增殖放流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三五”期间,通过增殖放流,水产品产量增加18.2万吨,捕捞渔民增加收入近20亿元,投入产出比达1︰10以上。增殖放流也带动了大连市水产品加工业、贩售业的繁荣,在船用燃油、网具等方面拉动了内需,扩大了渔民就业。此外,增殖放流还丰富了百姓餐桌、平抑了海产品价格,广大市民从每年的放流活动中了解了海洋渔业资源养护工作的重要性,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的主动性不断增强。